

1.
動詞
用烙鐵或熨斗壓燙衣物等使平。
1.
“尉”的今字。
2.
燙平的。
1.出自《晚步吳故城下》詩醉紅匝地斜曛暖,熨練涵空漲水寒。
2.出自《牛渚望青山》詩峰色如橫黛,江光似熨羅。
3.
燙烙;烘烤。
1.出自《搜神后記》鄭茂病亡,殯殮訖,未得葬。忽然婦及家人夢茂云:“己未應死,偶悶絕爾,可開棺出我,燒車??以熨頭頂。”如言乃活。
2.出自《石田雜記》砟糞箕環於樹上,砟下便熨彎,若停久則性硬多爆折。
3.出自《人民文學》那不是蚊蟲的叮咬,不是陽光的灼射,而像是一股比體溫略高的熱力在烙熨。
4.
按壓使平直。
1.出自《愛日齋叢鈔》晏元獻公凡書簡首尾空紙皆手翦熨,置幾案以備用。
2.出自《艾嫂子》把茶盤擱下,劉艾珍坐在一把小竹椅子上,斜對著我們,用手熨一熨微卷的衣角。
5.
按揉;撫摩。
1.出自《至后入城道中雜興》詩老夫細熨?松眼,卻是青原隱霧中。
2.出自《困獸記》“好幾天沒有刮臉了呢!”他忽然自言自語,用手掌熨了熨臉和下巴。
6.
緊貼。
1.出自《世說新語·惑溺》荀奉倩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2.出自《牡丹亭·硬拷》我為他偎熨的體酥融,我為他洗發的神清瑩。
3.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她……忽然把那玳瑁貓抱起來,熨在胸前,就像抱了一個嬰兒。
7.
使感到涼爽或寒冷。參見“熨手”、“熨齒”。
1.出自《題盧秘書夏日新栽竹二十韻》拂肩搖翡翠,熨手弄瑯玕。
2.出自《宿武連縣驛》詩鞭寒熨手戎衣窄,忽憶南山射虎時。
3.出自《和正月六日沈文通學士遺溫柑》誦句擘露囊,香甘冷熨齒。
8.
熨斗。
1.出自《太平御覽》火斗曰熨。
9.
用熨斗之類燙平衣物。
1.出自《南史·何敬容傳》衣裳不整,伏床熨之。
2.出自《四時詞》象床素手熨寒衣,爍爍風燈動華屋。
3.出自《紅樓夢》那塊綢子角兒還不好呢,再熨熨罷。
4.出自《青春之歌》大姐回過頭來向江華示意,于是江華順手拿起床上的一疊洗熨好了的衣服,慢慢地、不慌不忙地向門外走去。
10.
指施加壓力使人轉變、順從。
1.出自《蜃中樓·龍戰》當初是令侄女執拗,不肯與小兒成親,故此罰他牧羊,是要熨他性子的。
①(氣候)干燥清爽。②(土地、道路等)干松;干燥到處都是雨水,找不到~的地方。
1.進說。
〈方〉干燥松散躺在~的草堆上曬太陽。
1.求取,索取。
1.同"干闥婆"。
1.梵語gandharva的譯音,亦譯作"健闥縛"﹑"犍闥婆"。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天龍八部"中的一類樂神。
2.古代西域對樂人的美稱。
3.指海市蜃樓。
1.指朝廷。
1.猶言哭哭啼啼。
1.南北朝時為官吏服役的僮仆。
1.天道的統緒。
1.唐突;沖犯。
1.請托,走門路。
1.亦作"干陀"。亦作"干陀啰"。
2.西域古國名。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其國在北印度境,東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在古代藝術﹑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3.香樹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稱褐色。
1.枉費。
1.天的綱維。
2.朝綱;君權。
3.《易.說卦》"干,西北之卦也。"因以"干維"指西北方。
1.枯萎。
1.干卦所象征的方位,即西北方。
1.飾有天文圖象的車輛。
1.面目骯臟,頭發凌亂。
1.猶污垢。多指粘附于人體或物體上的不潔之物。
1.猶污染。
1.猶恥辱。
1.指塵俗。
1.亦作"垢耫"。
2.謂污濁混亂,玩忽荒怠。
污垢。
1.臟,骯臟。
1.謂蒙恥受害。
1.玷污敗壞。
1.見"垢玩"。
1.猶污穢。
1.猶垢污。
(~兒)符合一定的標準或條件他體力差,參加搶險不~。
①指交情很深。②夠朋友。
1.謂勁頭足。
擔負的分量極重;程度極高一頭騾子拉這么多煤,真~ㄧ這辣椒辣得真~。
能盡朋友的情分。
同‘夠戧’。
〈方〉十分厲害;夠受的累得~。也作夠嗆。
1.見"夠瞧的"。
1.見"夠受的"。
達到或超過人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含有使人受不了的意思干了一天活兒,累得真~。
1.味道充足。引申為意趣耐人尋味。
工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這兩句你唱得可真~。
①達到相當的水平(多用來表示贊賞)這篇評論說得頭頭是道,真~。②夠朋友;夠交情他能抽空陪你玩,就~的了ㄧ他這樣做,有點兒不~。
1.大聲責罵。
1.猶辱罵。
1.交兵,交戰。
1.男女交合。
交戰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也指一國之內交戰團體達成和平協議,結束戰爭。
1.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