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孀居的歲月。
1.行為悖亂。
1.用兵;出兵。
1.謂指揮大軍作戰。
1.猶施行。
1.時行。謂見重于當時。
1.亦作"行寔"。
2.行為樸厚。
3.謂實際行為;實際。
4.指生平事跡。
5.猶行狀。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文章。
1.游食,閑游放蕩而食。
2.遞送飲食。
3.謂借活動以消化食物。
1.見"行實"。
1.古稱使臣。
2.執行;使用。
1.奔走。
2.謂車船行進。
1.流行于世;問世。
2.猶處世。
市面上商品的一般價格~看好丨摸準~。
1.辦事;從事。
2.所行之事實。
3.出使之事;行人之事。
4.指行房。
5.往事;成事。
1.事無成法可循,援引舊例以行之。
1.巡行視察。
1.臨時搭蓋的住所。
1.指軍隊的行列?;蛑^軍隊行列的領隊。《左傳.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劉文淇疏證"此謂軍之行列也?;輻澰?《司馬法》曰凡陳(陣)行惟疏。'沈欽韓云'行首,即領隊者也。'"一說為軍隊行列間的道路。見楊伯峻注。
2.猶領班。
3.行院(妓院)中的首領。宋元時對上等妓女的稱呼◇為名妓的泛稱。
4.猶行間。指文章的詞句。
5.指掌柜老板。
1.猶行獵。
字體名。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書體。既無草書潦草,又無楷書端正。相傳始于東漢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稱行楷”,草意多些的稱行草”。
1.猶言活的書柜子。
1.行為特殊。
1.唐代流外官的通稱。
2.舊時大吏出行的臨時住所。
3.行政公署的簡稱。
1.通行的辦法。
2.施行法術。
1.赴戍役。
1.謂生平概略﹑履歷。
2.即行狀。
1.舊俗新人于結婚之次日拜見雙親,謂之"行雙禮"。
1.行為過錯。
1.行于水上。
2.流動的水;水流。
3.使水流通;治水。
4.謂用水潔身以祈佛。
5.方言。指水路口的過路費﹑買路錢;亦指正當的稅收﹑養路費。
1.向行商所征的稅。
1.猶游說。
1.懷著私心行事。
1.見"行思坐想"。
1.謂不停地思考。
1.出行時所帶的箱籠。
1.行為不受拘束。
1.行進的速度。
1.即行在所。
1.行走,走動。
1.臺省在外者稱行臺。魏晉始有之,為出征時隨其所駐之地設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務機構,北朝后期,稱尚書大行臺,設置官屬無異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統。唐貞觀以后漸廢。金﹑元時,因轄境遼闊,又按中央制度分設于各地區,有行中書省(行省),行樞密院(行院),行御史臺(行臺),分別執掌行政,軍事及監察權。行省實即繼承前代的行臺制度。
2.舊時地方大吏的官署與居住之所。
3.客寓,旅館。
4.臨時設立的戲臺。
1.猶作態。故意作出某種姿態或表情。
1.兇暴悖謬。
1.災荒窮困。
1.形容行為﹑相貌或景象等十分可怕。
2.指惡人。
1.災荒饑餓。
1.禍患與懲罰。
1.行兇的罪犯。
1.放縱妄為。
1.喪葬費。
1.兇惡的氣勢。
1.荒歉與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