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洗手洗臉時澆水用的器具。器身呈瓢形,橢圓形口,前有方形流,后有卷尾獸形鋬(pàn)。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現,多有四足。春秋時有三足和無足的匜。戰國的匜一般都沒有足。
1.
古代盛器名。出現于西周中期,盛行于東周。青銅制,也有陶制的,多是明器。形似瓢,無蓋。有的有足或圈足,并有流、鋬;有的無足,柄中有道。①古代盥洗時用以盛水之具。②古代盛酒之具。按,王國維以為此類匜,當指兕觥。說詳《觀堂集林·說觥》。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盧,既而揮之。
2.出自《論文·匚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3.出自《嚴通政庶母任氏壽頌序》是以佐成家道,克奉主君,其必奉匜盥以昭勤,筮鼎顛而崇貴。
4.出自《觀堂集林·說觥》古者盥水盛於盤洗,匜惟於沃盥時一用。
5.出自《禮記·內則》敦牟巵匜,非馂莫敢用。
6.出自《舊唐書·李寶臣傳》又於深室齋戒筑壇,上置金匜、玉斝,云“甘露神酒自出”。
7.出自《送舟次二兄冊封琉球》詩禮成更為北宮宴,山海饈錯登盤匜。
1.《后漢書.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后因以"慈明無雙"贊揚兄弟或平輩中之最負聲望者。
1.對尊上命令的敬稱。
1.稱慈親或尊上的謀劃。
1.古謂父嚴母慈,故稱母為慈母。
2.古稱撫育自己成長的庶母為慈母。
1.古時為撫育己之庶母所服的喪服。
1.見"慈眼"。
1.慈愛和睦。
1.出于慈愛的關心;慈愛的念頭。
1.慈愛的父母。
1.仁慈謙讓。
1.慈善仁愛。
1.佛教語。慈悲與忍辱。
1.慈祥和藹的容顏。
1.仁慈溫和。
1.猶慈顏。
仁慈善良慈善事業。
1.即磁石。俗稱吸鐵石。
1.佛教菩薩名,即彌勒菩薩。彌勒,梵語maitreya,意譯為"慈氏",為將繼承釋迦佛位的未來佛。
1.舊登科甲者對母在父喪之稱。
1.仁慈寬恕。
1.舊時泛指孝順的子孫。
1.見"慈闈"。
1.亦作"慈幃"。亦作"慈帷"。
2.舊時母親的代稱。
3.封建時代以皇后母儀天下,故亦以稱皇后。
1.見"慈闈"。
1.仁慈溫和。
1.猶恩澤。
1.烏鴉的一種。相傳此鳥能反哺其母,故稱。
2.指慈母。
1.仁愛勇武。
1.謂慈母的音容笑貌。
1.猶慈親。
又稱西太后”、那拉太后”。清末同治、光緒兩朝實際的統治者。咸豐帝妃,同治帝母。滿族。葉赫那拉氏。為人陰險毒辣,善于玩弄權術。1861年咸豐帝死,同治帝繼位,她發動祺祥政變,實行垂簾聽政”,掌握清廷實權。同治帝死后,立載b141(即光緒帝)為帝,仍由她聽政。1898年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她把持朝政四十余年,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在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先后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病死。
仁慈溫和慈祥的目光。
1.孝敬。
1.慈悲之心。
1.慈愛之兄。
1.仁慈顧惜。亦指仁慈憐憫之心。
1.母親。
1.母或父的教誨。
1.即慈烏。
1.慈祥和藹的容顏。稱尊上的音容,多指母親而言。
1.亦稱"慈目"。佛教語。佛以慈悲心視眾生之眼。
2.馬的一種眼病。
1.猶慈善。
1.謂尊上或神佛的庇蔭。
1.慈愛。
1.愛護幼小者。
1.宋代收養棄嬰的機構。
1.仁愛保佑。
1.仁慈寬宥。
1.猶法雨,甘露。
1.仁慈撫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