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上面題著作為標記或表示贊揚文字的長方形木牌(也有用綢布做成的)。
2.
名詞
用竹篾編成的圓形淺邊平底的器具,用來養蠶或盛糧食。
1.
同“扁”。形體的厚度比長度與寬度小;不圓。
1.出自《古尊宿語錄》烏雞走入鵝群,鴨兒凍得觜匾。
2.出自《水滸傳》〔魯智深〕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里。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龍〕尾匾而闊,至末漸纖,在似蛇似魚之間。
2.
匾額。
1.出自《紅樓夢》上面小小五間抱廈,一色雕鏤新鮮花樣槅扇,上面懸著一個匾,四個大字,題道是:“怡紅快綠。”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廟門掛一塊“三圣祠”的匾。
3.出自《大堰河——我的褓姆》詩我摸著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紋,我呆呆地看著檐頭的我不認得的“天倫敘樂”的匾。
3.
一種圓形平底、邊框很淺的竹器。如針線匾、養蠶團匾。
4.
錢;銅錢。
1.出自《小尉遲》這些時沒人來,手頭匾短,終日家閑邀邀的悶坐。
2.出自《紅梨記·發跡》我欲去苦難前,身邊并無青蚨黃匾。
5.
方言。謂把褲腳、衣袖等向上折迭。參見“匾扎”。
1.出自《水滸傳》〔阮小五〕披著一領舊布衫,露出胸前刺著的青郁郁一個豹子來,里面匾扎起袴子,上面圍一條間道棋子布手巾。
2.出自《水滸傳》〔燕青〕脫去了里面衲襖,下面牢拴了腿繃護膝,匾扎起了熟絹水?,穿了多耳麻鞋。
6.
引申為不象樣子,不成器。
1.出自《關漢卿》你真把那孩子看匾了。她可是旦、末不擋,我們這個班子人少戲多,每個人什么都得會。
7.
謂制匾懸掛。
1.出自《唐國史補》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李約竭產自江南買歸東洛,匾于小亭以玩之,號為蕭齋。
1.同"插科打諢"。
1.放松口氣。
1.散布干肥。
1.亦作"撒褲腿"。
2.褲腳口寬大的褲子。
1.見"撒褲腳"。
1.猶撒謊。
1.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
分布于青海、甘肅等地的少數民族。約88萬人(1990年)。用撒拉語。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伊斯蘭教。喜唱撒拉曲、花兒”,流行四人駱駝舞”。主要從事農業,園藝業較發達。
1.耍無賴;蠻橫胡鬧。
1.比喻茍且馬虎﹐不負責任。
1.丟臉。
1.亦作"撒髏"。
2.蒙古語。頭。
1.見"撒婁"。
1.見"撒鏝"。
1.亦作"撒漫"。
2.任意用錢﹐揮霍。鏝﹐指錢背。
1.謂熟睡中說話或做動作。
1.裝出害羞的樣子。
1.云南路南﹑瀘西﹑彌勒﹑昆明等地部分彝族的自稱。
1.小便。
1.見"撒滯殢"。
1.盡情叱責﹐相罵。
1.撇開;回避。
1.耍賴;無理取鬧。
1.發呆發瘋。
1.見"撒沁"。
1.亦作"撒詍"。亦作"撒吣"。
2.放潑;撒賴。
1.驚覺貌。
1.寒栗或戰栗貌。
2.象聲詞。
1.折扇。
1.松手。
2.分手﹐分別。
3.放手﹐無所拘忌。
4.放棄﹐拋開不管。
5.指死亡。
锏一種兵器。舊小說中指廝殺時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擊敵手的招數。比喻看家本領這是夫人的撒手锏,他萬萬抵擋不住。
1.零星數目。
1.小便。
1.見"撒滯殢"。
1.放開腳步。
1.見"撒?"。
1.灑脫。
2.猶快意。
1.放肆;恣意玩樂。
1.拋出并張開魚網。
2.一種用于淺水地區的小型圓錐形網具。
1.古代一種行禮方式。因其狀如彎腰撒網﹐故云。
1.喻說大話。
1.拖鞋。
1.散布的火星。
2.星散。
1.見"撒鴨子"。
1.亦作"撒丫子"。
2.謂快步而跑。
1.喻降雪。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2.喻飄柳絮。
1.賣弄風情。
粗野無禮;任性放肆只有你這個不懂規矩的在這里撒野,還不給我滾開!
1.謂無事生非。
1.見"撒滯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