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烘烤;烘干。
1.出自《莊子·盜跖》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
2.出自《茶經·飲》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
3.出自《夢溪筆談·技藝》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
2.
向火(取暖);烤火。
1.出自《戰國策·趙策三》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后之人無從見也。
2.出自《淮南子·齊俗訓》冬則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煬灶口。
3.出自《劉貴陽說經殘稿·室中有灶說》就灶暖身,則謂之煬。《玉篇》:“煬,對火也。”
3.
炊。參見“煬者”。
1.出自《莊子·寓言》舍者避席,煬者避灶。
2.出自《奉和襲美茶具十詠·茶灶》煬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3.出自《廚者王小余傳》??火者曰猛,則煬者如赤日;曰撤,則傳薪者以遞減。
4.
遮蔽,蒙蔽;擋住。
1.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
2.出自《韓非子·難四》不肖者煬主,不足以害明。
3.出自《宛署雜記·三婆》以是知亂政不必男戎,移人不必尤物,明或煬于近習,而權或溺于嬖佞。
5.
焚燒。
1.出自《西征賦》儒林慎於坑阱,《詩》《書》煬而為煙。
2.出自《晉書·儒林傳序》及嬴氏慘虐,棄德任刑,煬墳籍於埃塵,填儒林於坑阱。
6.
熾熱。
1.出自《東京賦》飏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
2.出自《七諫·自悲》觀天火之炎煬兮,聽大壑之波聲。
3.出自《鑒藥》血氣交沴,煬然焚如。
7.
照耀。
1.出自《甘泉賦》北爌幽都,南煬丹崖。
2.出自《宋書·樂志二》奔精照夜,高燎煬晨。
3.出自《宋史·樂志八》蒼玉輝夜,紫煙煬晨。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