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昜”的今字。亦作“氜”。亦作“阦”。亦作“霷”。
2.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1.出自《書·禹貢》岷山之陽,至于衡山。
2.出自《公羊傳·僖公二十二年》宋公與楚人期戰(zhàn)于泓之陽。
3.出自《贈從兄車騎》詩彷髴谷水陽,婉孌昆山陰。
4.出自《送李愿歸盤谷序》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
5.出自《履園叢話·陵墓·會稽郡王墓》先六世祖宋駙馬都尉、會稽郡王暨賢穆大長公主合葬之墓,在天臺縣西北三十里,護國寺東五百步,鳳皇山之陽。
3.
日光照得見的一面,向陽部分。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輪人》凡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
4.
物體的正面,前面。
1.出自《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nèi)削幅,幅三袧
2.出自《四菩薩閣記》長安有故藏經(jīng)龕,唐明皇帝所建,其門四達,八板皆吳道子畫,陽為菩薩,陰為天王。
3.出自《日知錄·錢面》自昔以錢之有字處為陰,無字處為陽。
5.
外面。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陰血周作
2.出自《素問·陰陽離合論》外者為陽,內(nèi)者為陰。
6.
凸出的。參見“陽文”。
1.出自《輟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
7.
外露;顯露。
1.出自《管子·侈靡》陽者進謀,幾者應感。
2.出自《莊子·達生》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
8.
假裝。
1.出自《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2.出自《漢書·高帝紀上》春正月,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3.出自《抱樸子·疾謬》故勝己者,則不得聞,聞亦陽不知也。
9.
借指表面上。
1.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華人于金廠附近開設(shè)店鋪,陽售雜貨,陰購金砂。
10.
太陽;陽光。
1.出自《詩·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2.出自《楚辭·遠游》陽杲杲其未光兮,凌天地以徑度。
3.出自《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
4.出自《秋日談心》詩暖暖的秋陽,又照我們高談闊論嘗新酒。
11.
中午。
1.出自《禮記·祭義》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
12.
指晴天。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仰福帝居,陽曜陰藏。
13.
指天。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通路〉》乘虬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14.
正。與“負”相對。
1.出自《管子·樞言》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
15.
今指帶陽電的。
1.出自如:陽極,陽電。
16.
亢陽之氣。
1.出自《楚辭·天問》天式從橫,陽離爰死。
2.出自《重云一首李觀疾贈之》詩天行失其度,陰氣來干陽。
3.出自《曉炊黃竹莊》詩地底陽生人不覺,燒痕未冷已青青。
17.
剛猛。
1.出自《易·否》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
2.出自《莊子·人間世》夫以陽為充孔揚,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違。
18.
大;強大。
1.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
19.
響亮。
1.出自《山鄉(xiāng)巨變》有一天,聽見村里有面小銅鑼,陰一聲,陽一聲,當當?shù)厍眠^來了。
20.
鮮明;明亮。
1.出自《詩·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2.出自《楚辭·九歌·大司命》壹陰兮壹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3.出自《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jié)而色陽。
21.
溫和;溫暖。
1.出自《詩·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2.出自《左傳·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遍,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3.出自《雜詩》御冬足大布,粗黹以應陽。
22.
指春夏季節(jié)。
1.出自《文選·潘岳〈閑居賦〉》若乃背冬涉春,陰謝陽施。
2.出自《笙賦》時陽初暖,臨川送離。
23.
復蘇;生長。
1.出自《莊子·齊物論》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2.出自《春秋繁露·執(zhí)贄》積美陽芬香,以通之天。
3.出自《雜詩》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24.
指人世。參見“陽閒”、“陽宅”。
1.出自《述異記·農(nóng)夫附尸》冥中以我陽壽未盡,即令回陽。
25.
開放。
1.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
2.出自《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26.
干旱。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太白司艾,西岳國師典致時陽,白煒象平,考量以銓。
2.出自《為宰臣謝賜御制歌詩表》天時旱暵,圣慮焦勞……自春徂夏,稍致愆陽,以日系時,不忘善禱。
27.
農(nóng)歷十月的別稱。參見“陽止”。
1.出自《詩·小雅·杕杜》日月陽止
28.
男性,男性的。
1.出自《白虎通·嫁娶》陽倡陰和,男行女隨,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
2.出自《白虎通·嫁娶》男長女幼者,陽舒陰促。
29.
指雄性的。
1.出自《草木子·觀物》陰鳥之飛也,頭縮而足伸;陽鳥之飛也,頭伸而足縮。
30.
男性生殖器。
1.出自《囝》詩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為臧為獲。
2.出自《述異記·巨體人》堂邑縣一鄉(xiāng)農(nóng),甫生時,陽長三寸,及稍長,陽長一尺,今三十余歲,無人與婚。
31.
精氣;精液。
1.出自《玉堂嘉話》女子七七四十九陰絕,男子八八六十四陽絕,過此為婚為野合。時叔梁紇過六十四娶顏氏少女,故曰野合。
2.出自《漱華隨筆·李太青》方與妾交媾情濃,忽內(nèi)傳他旨呼李,李心虛,以為攜妾事泄也,遂脫陽死妾腹上。
32.
指膀胱。
1.出自《素問·經(jīng)脈別論》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余也。
33.
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之一。與“陰”相對。如天、火、暑是陽,地、水、寒是陰。
1.出自《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2.出自《素問·陰陽離合論》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3.出自《春秋繁露·基義》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
34.
通“揚”。發(fā)聲清亮;發(fā)揚。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其聲清陽而遠聞。
2.出自《管子·宙合》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陰愁而藏之也。
3.出自《逸周書·大戒》其位不尊,其謀不陽,我不畏敬,材在四方。
35.
春秋燕邑。在今河北省唐縣境。
1.出自《春秋·昭公十二年》十有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36.
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南。
1.出自《春秋·閔公二年》二年春王正月,齊人遷陽。
2.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春秋戰(zhàn)國》陽,沂水南有陽都城,故陽國。
37.
姓。春秋魯國有陽虎。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1.出自《姓氏解紛?陽韻》姓源:“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曰陽樊,因氏。”
副詞。只好;只得既做了朝廷的百姓,死也則索要做|等多時不見來,則索獨立在花蔭下。
1.謂以天為法,治理天下。語出《論語.泰伯》"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2.唐武后謚則天順圣皇后,世稱武則天。
1.猶言地位卑微。則,通"側(cè)"。
1.效法。
1.《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后以"則哲"謂知人。
1.交叉兩手;拱手作揖。
1.叉腰。以手之虎口撐于腰間。
1.雙手撐腰,挺突肚子。形容兇悍的樣子。
1.簡選精兵。
1.分解不開。
2.擺脫不開;抽不出身。
1.采摘野菜。
2.剔除蔬菜中不能吃的部分﹐揀取可吃的部分。
1.經(jīng)過挑選的戰(zhàn)車。《墨子.明鬼下》"武王以擇車百兩,虎賁之卒四百人,先庶國節(jié)窺戎,與殷人戰(zhàn)牧之野。"孫詒讓間詁"擇車,猶《呂氏春秋》云簡車﹑選車。"一說擇﹑革音近,擇車即革車。《孟子.盡心下》即作"武王之伐殷也,革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
1.選擇處所。
1.選擇處所。謂行動慎重。
2.謂退隱。
1.選擇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謹慎。
1.選定。
1.擇配。選擇婚姻對象。
1.喻選擇有錢的人進行敲詐勒索。
1.選擇吉福之事應取重的。語出《國語.晉語六》"擇福莫若重﹐擇禍莫若輕。"韋昭注"有二福擇取其重﹐有二福擇就其輕。"
1.選擇妻子。
1.挑選官職。
2.謂挑選官員。
1.選擇吉日。舊時凡遇祭祀﹑婚嫁﹑安葬﹑商店開業(yè)等大事﹐都選吉利日子舉行。
1.選擇邦交。
2.選擇朋友。
1.挑選。
1.選擇好的鄰居『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此為孟母三遷擇鄰事﹐后世所云"擇鄰"多本此。
1.猶言吹毛求疵。
1.謂鳥獸選擇樹木棲息。常用以比喻擇主而事。
2.喻選擇官職。
1.選擇配偶。
1.選擇取用。
1.選擇適當?shù)娜恕?/p>
1.選擇吉利日子。
1.謂選取禽獸為射獵的對象。
1.選擇其中好的依從他。
1.謂選擇有益的事去做。
1.對認為正確的事就堅持執(zhí)行。
1.選擇繼承人。
1.謂換個地方睡就睡不安穩(wěn)。
1.敗壞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為。擇﹐通"殬"。
1.亦作"擇婿"。
2.挑選女婿。
3.挑選夫婿。
1.唐進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設(shè)宴。其日﹐公卿家傾城縱觀﹐高車寶馬﹐于此選取佳婿。見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
1.選擇。
1.選擇適當?shù)脑挕?
2.敗言或不合法度的議論。擇﹐通"殬"。
1.選擇重要的。
1.臧否。謂善惡。
1.《莊子.駢拇》載,臧﹑谷二人牧羊,臧挾策讀書,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因以為典,喻事不同而實則一。宋蘇軾《和劉道原》"仲尼憂世接輿狂﹐藏谷雖殊竟兩亡。"
1.復姓。目《通志.氏族五》。
1.指貪污等穢行。
1.收藏,密藏。詳"臧去"。
1.指仆隸役夫。
詩人。山東諸城人。1934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曾在抗日前線做宣傳工作。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全國政協(xié)常委。著有論著《學詩斷想》,回憶錄《詩與生活》、《臧克家詩選》、《臧克家文集》等。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