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假裝;偽裝。
1.
假裝。
1.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利心無足,而佯無欲者也。
2.出自《女冠子》詞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3.出自《金壺浪墨·果勇夫人》先是鎮署司餉朱之貴者,性吝刻,眾欲殺之。夫人藏之復壁中,佯令追捕。
4.出自《孔雀東南飛》我催你去睡,你低著頭佯瞅不睬。
2.
見“倘佯”。同“徜徉”。徘徊;安閑自在地步行。
1.出自《文選·〈宋玉風賦〉》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
2.出自《九嘆·思古》臨深水而長嘯兮,且倘佯而泛觀。
3.出自《折桂令·九月八日謎社會于文昌宮》曲歸路倘佯,一片秋聲,兩袖嵐光。
4.出自《一本褪色的相冊》忘記了油墨,忘記了賬本,我們是倘佯在悠閑中了。
3.
見“佯佯”。猶洋洋。眾多貌。
1.出自《墨子·非樂上》嗚乎!舞佯佯,黃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
4.
見“佯佯”。做作的樣子,猶言裝模作樣。
1.出自《厭花落》詩也曾同在華堂宴,佯佯攏鬢偷回面。
2.出自《踏莎行》詞輕輕試問借人么,佯佯不覰云鬟點。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那娼妓卻笑容可掬,佯佯地道了個萬福。
1.猶殺戮。
1.見"鉯麑"。
1.鏟除﹐誅滅。
1.該被誅除的壞人。
1.見"鉯麑"。
1.亦作"鉯霓"。
2.春秋時晉國力士。
3.泛指刺客。
1.鉯和耨。借指耕作。
1.剪除強暴。
1.鉯和閐。借指耕作。
1.春秋時魯國叔孫氏的車夫名。狩獵時曾獲麟。
1.鋤頭。
1.見"鉯铻"。
1.形容物體像鋸齒那樣的不平正。
1.見"鉯煙"。
1.見"鉯耰"。
1.亦作"鉯櫌"。
2.鉯和耰。鋤田去草和碎土平地的農具。
3.借指耕作。
1.鋤地﹐種田。
1.亦作"鉯吾"。
2.互相抵觸﹐格格不入。
3.櫛齒狀物。
1.猶耕種。
2.猶整治。
3.鏟除﹐消滅。
1.剪除﹔整治。
1.該被誅除的敗家子。
1.多盛貌。
柔美;婀娜風光旖旎|萬般旖旎|旖旎鄉|垂柳旖旎|旖旎春如錦。
1.用香料制作的假山。
1.猶言溫柔鄉。
1.停船泊岸。
1.停泊船只。
1.謂乘船。
1.停泊船只。
1.陷害。
1.咬噬。
2.毀傷;陷害;傾軋。
1.咬嚼。比喻吟詠玩味。
1.咬噬。
1.疾怒;暴怒。
1.傳統戲曲中緊拉慢唱的一種板式。京劇二黃﹑西皮均有義,一般表現激動﹑喜悅或悲憤情緒。
1.猶義師。
2.古時統治階級為保衛其利益而臨時組織的武裝。
3.以恢復被推翻的王朝為宗旨而組織起來的軍隊。
4.宋代的一種鄉兵。
1.見"義無反顧"。
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托拒絕抗擊日寇侵略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
1.隋以后各地為備荒而設置的糧倉。
1.牙齒脫落或拔除后,為恢復咀嚼功能所鑲補的假牙。
1.正義之辭。
1.漢魏時稱胡羌等少數民族歸附朝廷為"義從"。取歸義從命之意。
2.稱由胡羌丁壯組成的軍隊。
3.自愿從軍者。
4.依附。
1.謂為人正直忠貞。
1.舊時由私人或團體設置埋葬貧民的公共墳場。
1.猶假帝。《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明楊慎《丹鉛總錄.史籍.義帝》"項羽立楚王孫心為帝,以從民望。不曰楚帝,而曰義帝,猶義父義子之稱。"明謝肇渏《文海披沙》"項羽尊懷王為義帝,猶假帝也。"一說,眾所尊戴者曰義,故稱義帝。見宋洪邁《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
1.佛教語。猶真諦。
1.佛教語。佛殿。
1.舊指抗暴自衛的地方組織的兵丁。
1.敬謹思索。
1.舊時同僚之間的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