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方〉四周比較陡直的鍋。
2.
動詞
用煲在小火上慢慢煮或熬。
1.
方言。壁較陡直的鍋子。
1.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每妖各帶銅煲一件。
2.
方言。用文火燒煮或熬。
1.出自《中國諺語資料》腰骨痛,豬尾煲杜仲。
1.古代國名。《呂氏春秋.簡選》"東征至于庳廬,西伐至于巴蜀。"高誘注"﹝庳廬﹞,國名也。"一說為地名。疑為晉國足被廬。參閱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
1.低下潮濕。
1.古代八矢之一,主要用于習(xí)射﹑禮射等。
1.短小。
1.低矮狹窄。
1.低下;低矮。
1.矮小;低而小。
1.疲困貌。
1.壞心腸。敝,通"憋"。
1.行步困難貌。敝,通"蹩"。
1.故紙。指古舊書。
1.破舊的草鞋。喻極無價值之物。
1.弊端,營私違法的漏洞。
1.謙稱自己的妻子。
1.敗壞的風(fēng)氣。
1.謂破舊之物也自有其用。
1.陋規(guī),不良的慣例。
1.惡鬼。敝,通"憋"。
1.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1.破舊的短衣。指寒素身份。
1.敗壞風(fēng)化。
1.破舊的戰(zhàn)甲。亦以謙稱自己的軍隊。
1.破鞋墊。
1.盡力。
1.猶霹靂。
1.破舊簡陋;破爛。
1.破舊的房子。亦作謙辭。
1.佛教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的統(tǒng)稱。
1.清乾隆初年刊行《明史》,與二十一史合稱二十二史。清錢大昕著有《二十二史考異》﹑清趙翼著有《二十二史札記》。參見"二十一史"。
又稱二進制編碼的十進制”,簡稱bcd”碼。將十進制數(shù)采用二進制的編碼形式來表示的計數(shù)方法。一位十進制數(shù)用四位二進制數(shù)來表示。有多種表示方法,常用的是8421碼,8、4、2、1分別表示四位二進制數(shù)中從左到右各位的位權(quán)值。如十進制數(shù)97可表示為10010111。
1."二十五史"加《清史稿》的合稱。
長篇小說。清代吳沃堯作。一百零八回。以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到1903年前后二十年間的中國社會為背景,通過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經(jīng)歷見聞,描繪了晚清社會官場、儒林、商界、家庭的種種怪現(xiàn)狀,對社會現(xiàn)實作了較全面的暴露。為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之一。
1.即二十四番花信風(fēng)。
1.見"二十四節(jié)氣"。
指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二十四個節(jié)氣。二十四節(jié)氣表明氣候變化和農(nóng)事季節(jié),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有重要的意義。
1.唐郭子儀任中書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績達二十四次◇遂以借稱郭子儀。《舊唐書.郭子儀傳》"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quán)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李義山謂曰'近得一聯(lián)句云遠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溫(溫庭筠)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書。'"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富鄭公﹞在青州二年,偶能全活得數(shù)萬人,勝二十四考中書令遠矣。"后用為稱頌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1.唐司空圖著有《二十四詩品》一書,把我國詩歌風(fēng)格歸納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品。
1.清代軍隊編制,將統(tǒng)轄的蒙族和漢族軍隊,分別編為蒙古軍八旗和漢軍八旗,與原有滿族八旗,共為"二十四旗"。清昭槤《嘯亭雜錄.八旗之制》"其后歸附日眾,乃析為八。以本部所屬者為滿洲,蒙古部落而遷入者為蒙古,明人為漢軍,合為二十四旗,制度備焉。"參閱《清文獻通考.兵一》。
1.故址在江蘇省揚州市江都縣西郊。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方輿勝覽》謂隋代已有二十四橋﹐并以城門坊市為名。宋韓令坤筑州城﹐別立橋梁﹐所謂二十四橋或存或廢﹐已難查考。宋沈括《夢溪補筆談.雜志》"揚州在唐時最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可紀(jì)者有二十四橋。最西濁河茶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系指揚州城外西自濁河橋茶園橋起﹐東至山光橋止沿途所有的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岡西錄》則以為"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橋﹐二說皆非。"后用以指歌舞繁華之地。
詩論。簡稱《詩品》。唐代司空圖撰。一卷。書中將詩歌風(fēng)格分為雄渾、沖淡等二十四目,每目下面用十二個四字句形容其風(fēng)格特征,但作者推崇的主要是沖淡的風(fēng)格。
1.即二十四節(jié)氣。
2.指一日的時數(shù)。古以地支分一日為十二時,每時又分"初"﹑"正"(如子初﹑子正)。參閱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二十四時》。
指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jì)傳體史書,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1.指晉惠帝時以文才而屈節(jié)出入于秘書監(jiān)賈謐之門的石崇﹑歐陽建﹑陸機﹑陸云﹑劉琨﹑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
1.地裂。語出《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鹖旦不鳴,虎始交。"
2.指土地的裂縫。
1.亦稱"地磅"。
2.用以測定車輛重量或車內(nèi)貨物重量的一種固定衡器。安裝在地上,放物體的臺面跟地一般平。多用于倉庫和車站。
1.土地相似,德教齊等。謂彼此不相上下。
1.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dāng)。
1.地方。
1.雪落在地面,立即凝結(jié),光滑堅硬如鐵甲,俗謂之地穿甲。
1.地球所具有的磁性現(xiàn)象,在不同的地區(qū)和時間都有變化。羅盤指南和磁力探礦都是地磁的利用。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