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動作很快,很矯捷。
1.亦作"腸癿"。
2.中醫指闌尾炎。
1.即羊桃。野生,開紫紅花,實如小桃,可食。
1.亦作"萇宏"。人名。字叔,又稱萇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為婚姻,在晉卿內訌中,由于幫助了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萇弘被周人殺死。傳說死后三年,其血化為碧玉。事見《左傳.哀公三年》?!肚f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2.兵書名。
1.即萇弘。
1.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1.見"嘗膽臥薪"。
1.春秋時,越王勾踐自吳釋歸后,以柴草為床褥,經常嘗苦膽,立志滅吳,報仇雪恥。事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因以"嘗膽臥薪"比喻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1.亦作"噇敵"。
2.試探敵人實力的強弱。
1.春秋時,吳滅越,越王勾踐入臣于吳。吳王病,勾踐用范蠡計,入宮問疾,嘗吳王糞以診病情,吳王喜,勾踐遂得赦歸越。事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2.謂孝親之行。
3.謂佞人賤行以媚上。
1.古代祭祀后嘗食新收獲的谷物。
1.謂以新谷供祭。
1.謂舊時的孝親之行。
1.宋時社日前一天的宴集。
2.指舊時宴會,張筵前先備小酌。
1.謂漢代天子郊祀以馬駒為祭品。
1.試探敵人的強弱。
1.以濁酒祭神。
1.古代的一種歲典。天子于孟夏麥收時先在寢廟薦祭﹐然后嘗食新麥。
1.謂試其技藝。
1.《國語.魯語上》"先臣惠伯以命于司里,嘗﹑秂﹑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數矣"。韋昭注"秋祭曰嘗,夏祭曰秂,冬祭曰蒸,春祭曰享"◇因以"嘗秂"泛指祭祀。
1.尊長進食前,小輩或下屬先嘗飯菜是否甘美,以示孝心。
1.試辨食品的味道。
2.進食。
1.親身領受。
1.清習俗,筵宴中要獻過湯才開始演戲。"嘗湯戲"指正本以外先演的短戲。
①品辨味道歧伯嘗味草木。②比喻體驗、感受把所嘗味到的告訴大家。
1.享用某種新鮮的東西。
1.古禮侍奉尊長服藥,先嘗后進。
1.典出《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后或以"嘗黿"比喻只了解局部。
1.祭祀時嘗飲新酒。酎,連釀三次的醇酒?!蹲髠鳎骞辍?公孫夏從寡君以朝于君﹐見于嘗酎﹐與執燔焉。"杜預注"酒之新熟﹐重者為酎。嘗新飲酒為嘗酎。"一說﹐嘗祭以酎。參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1.試灸。尊長將灸﹐小輩先試炷熱﹐以示孝心。
1.謂償還拖欠的債務。
1.抵補,補償。
1.謂抵償傷人之罪。
1.猶實現。
1.償還,付出。
1.歸還所欠的債。
1.抵補消耗﹑虧損。
1.歸還所欠的。多用于債務﹑命案或各種實物等。
2.抵補。
3.兌現;實現(愿望)。
1.《漢書.直不疑傳》"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不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后用"償金"事作為能忍受委屈的忠厚長者之風的典故。
1.抵補開墾的費用。
1.抵命。
1.還清。
1.補償;彌補。
1.指抵命。
1.償還債務的利息。
1.報怨。
1.報怨。
1.償還欠債。責,后多作"債"。
1.償還欠債。
1.長久安定;經常安寧。
1.亦作"常燠"。
2.長期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