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高聳突起的樣子。
2.
形容詞
形容山禿,泛指禿。
3.
副詞
尚、仍、還。
4.
名詞
元曲中作發(fā)語詞。
1.
高聳貌。
1.出自《說文·兒部》兀,高而上平也。
2.出自《〈南陽公集〉序》委迤綽約,如玉女之千嬌;突兀崢嶸,似靈龜之孤樸。
2.
獨立。
1.出自《途次懷歸》詩隴頭禾偃乳烏飛,兀倚征鞍倍憶歸。
2.出自《過松江》詩去年匹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熱。
3.
謂獨立貌。
1.出自《金小品傳》焉有翡翠橫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2.出自《沉淪》他總裝出一種兀不可犯的樣子來。
4.
光禿。
1.出自《嘲魯連子》詩魯連細而黠,有似黃鷂子;田巴兀老蒼,憐汝矜爪嘴。
2.出自《阿房宮賦》蜀山兀,阿房出。
5.
靜止;使靜止。
1.出自《文賦》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2.出自《送淡公》詩何以兀其心,為君學(xué)虛空。
6.
無知貌。
1.出自《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2.出自《史通·申左》設(shè)使世人習(xí)《春秋》而唯取兩傳也,則當(dāng)其時二百不十年行事,茫然闕如,俾后來學(xué)者兀成聾瞽者矣。
3.出自《古岳犢經(jīng)》(獸)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
7.
昏沉貌。
1.出自《酒德頌》兀然而醉,豁爾而醒。
2.出自《秋日對酒》詩百憂紛在慮,一醉兀無思。
3.出自《池上作》詩醉浮船底兀,吟繞履痕多。
8.
倉促。參見“兀突”。
1.出自《春諸紀聞·何張遺句南金錄》伯鵬 嘗與余分韻賦詩,繼有一詩督余所作,云“坐中病競分明久,驢上敲兀未裁”。
9.
斷一足之稱。引伸為斬,斷。參見“兀者”。
1.出自《后漢書·袁譚傳》未有棄親即異,兀其根本,而能全於長世者也。
2.出自《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兀髮剪頭披短褐,假作家生一賤人。
10.
搖晃。
1.出自《春盡感興》詩青燈白酒長亭夜,不勝孤舟兀徐波。
2.出自《孤園寺》詩艇子小且兀,緣湖蕩白芝。
3.出自《晝夢用杜韻》夢疑空蝶有時化,兀如風(fēng)舟不受牽。
11.
仍,還。
1.出自《壯游》詩黑貂寧免弊,兀稱觴。
2.出自《雙珠記·賣兒系珠》說到堪傷淚自流,沉痛黃泉兀未休。
3.出自《合同文字》俺父親尚兀是他親兄弟,卻教俺亂棒胡敲忍下的,也要想個人心天理終難昧。
4.出自《春雨之夜》我翻來復(fù)去兀是睡不寧貼,又覺得身上微微有點痛。
12.
某些詞的前綴。參見“兀誰”、“兀那”。
1.出自《太常引·餞劉參議歸山東》詞今古別離難,兀誰畫蛾眉遠山?
2.出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卻教孩兒嫁兀誰?
3.出自《警世通言·福祿壽三星度世》妹妹道:“卻是兀誰?”
4.出自《漢宮秋》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
5.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孩兒然后去兀那墳前,也拜幾拜。
6.出自《水滸傳》兀那都頭不要走!
1.上下臂相接處彎曲的部分。
2.用作食物的豬腿上部。
1.舊俗婦女于正月燈節(jié)用裙束破帚占卜,稱為"帚姑"。
1.豪豬。
1.彗星的別稱。其尾曳光似帚,故名。
1.吳中舊俗婦女于正月燈節(jié)用裙束破帚以占事﹐謂之"箒卜"。
1.掃帚。
1.縛在驢﹑馬尾下的橫木,兩端有繩連在鞍上,其作用為防止鞍向前滑動。
1.即紂絕陰天宮。
1.道教六天宮之一。
1.謂以符咒除邪治病。參見"咒禁師"。
1.咒罵。
1.亦作"咒念"。
2.猶詛咒;咒罵。
1.亦作"咒誓"。
2.賭咒,發(fā)誓。
1.古代筮術(shù)之一。對水行咒作法,據(jù)說飲之能治病祛邪。
1.猶咒語。
1.祝禱延年益壽。
1.見"咒愿"。
1.指祝禱祈福。
1.詛咒懲罰。
1.亦作"咒旛兒"。
2.舊時祛邪除害的儀式中所用的一種旗子。
1.亦作"咒禁師"。
2.隋唐太醫(yī)署下屬有咒禁師,掌教咒禁,即以符咒驅(qū)邪治病。
1.舊時僧﹑道﹑方士等行法所念的咒文口訣。
1.亦作"咒師"。
2."咒禁師"的省稱。
1.舊傳詛咒對方,使遭不利的邪術(shù)。
1.猶咒語。
1.古代僧﹑道﹑方士以念咒語制服人或物的法術(shù)。
1.亦作"咒語"。
2.舊時僧﹑道﹑方士﹑神巫等施行法術(shù)時所念的口訣。
1.向天或神佛禱祝,希望順?biāo)旎虮硎拘脑浮?
2.佛教語。指唱誦愿文,為施主作種種贊嘆。
1.舊時道士﹑方士等對棗念咒,謂能用以祛邪治病。
1.猶咒罵。
2.謂念咒語。
1.謂囊括上下古今之道。
2.囊括;包羅。
3.世間;天下。
1.猶遠古。
希臘神話中的主神。提坦神克洛諾斯之子。曾率眾神推翻以父親為首的提坦諸神,建立奧林匹斯神系。與波塞冬平分宇宙,成了天空的主宰,并得到凌駕于眾神之上的權(quán)力。威力無比,能隨意降禍賜福,并掌管雷電云雨。
1.猶天外。
1.形容衣服﹑紙張﹑皮膚等發(fā)皺。
1.織有皺紋的棉織品。
1.細葛布。
1.織有皺紋的綢子。
1.形容布滿皺紋。
1.織出皺紋的絲織品。
1.即皺紋。
1.見"縐褶"。
1.亦作"縐折"。
2.指衣服折疊的痕跡。
1.一種有皺紋的薄紙。
1.日夜思量。
1.午飯。
正午;中午晝分而食,夜分而寢。
1.白天隱蔽不動。
1.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書舍人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職者,則稱某官知制誥。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為學(xué)士院,翰林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專掌內(nèi)命,典司詔誥。宋代因之,為清要之職。明代翰林學(xué)士或內(nèi)閣學(xué)士,得兼此職。清代廢。
1.賞識;看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