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逃跑;出逃。
2.
動詞
失去;丟失。
3.
動詞
死。
4.
名詞
滅,與興的意思相反。
5.
形容詞
死去的。
1.
“兦”的今字。
2.
外出;出門。
1.出自《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2.出自《聊齋志異·真生》明日,往投刺,適值其亡;凡三謁,皆不遇。
3.
丟失;喪失。
1.出自《莊子·駢拇》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2.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於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內故境而引兵歸。
3.出自《聊齋志異·長亭》彼羞惡之心,未盡亡也。
4.
死亡。
1.出自《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2.出自《論衡·逢遇》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用]武主又亡。
3.出自《文心雕龍·哀吊》及后漢汝陽王亡,崔瑗哀辭,始變前戒。
4.出自《邕帥蔣公墓志銘》天子方將用之於既老,而君則嗇於數而云亡也。
5.
滅亡;敗亡。
1.出自《左傳·莊公六年》亡鄧國者,必此人也。
2.出自《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
3.出自《送孟東野序》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
4.出自《雄雉說》讒生亂,亂生亡。
5.出自《七月流火》嗐,在國破家亡的年代,談什么個人的男女之情!
6.
謂沉迷于宴飲。參見“荒亡”。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
7.
擾亂。
1.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晉以垂棘之璧得虞虢,驪戎以美女亡晉國。
8.
通“忘”。
1.出自《詩·邶風·綠衣》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2.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
9.
通“妄”。參見“亡人”。迷妄之人。
1.出自《莊子·庚桑楚》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可憐哉!
10.
通“盟”。
1.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荊靈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11.
逃跑;出逃。
1.出自《墨子·七患》民見兇饑則亡,此皆備不具之罪也。
2.出自《國語·晉語四》晉公子生十七年而亡。
3.出自《唐故檢校尚書劉公墓志銘》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閑行走雒陽,自歸天子。司馬遷西漢《史記·吳王濞列傳》琳降,公常隨琳不去,琳死,脫身亡。
4.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匈奴攻代,劉仲不能堅守,棄國亡,閑行走雒陽,自歸天子。
12.
指逃匿。
1.出自《漢書·武帝紀》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牦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皇后自殺。
2.出自《新唐書·程日華傳》日華驚匿床下,將士迎出之曰:“暴吾軍者已死,何畏而亡?”
13.
指迷失。
1.出自《宿曾江口示侄孫湘》詩舟行亡故道,屈曲高林間。
14.
特指死之久者。
1.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15.
通“妄”。參見“亡言”。妄言。
1.出自《素問·方盛衰論》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
1.西周宣王時有童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檿弧,山桑木制的弓。箕服,箕木制的盛矢桶。史載此謠為后來幽王寵褒姒殃國之兆◇世常用為典實。
1.蠶食檿桑葉所吐的絲﹑可供織作,制琴弦最佳。因亦以"檿絲"借指琴弦﹑弦樂。
1.同"一葉知秋"。
1.見"一葉知秋"。
一片樹葉遮住了眼睛,連高入云霄的泰山也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質他們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語出《太平御覽》卷二十四引《淮南子》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看到一片落葉,便知道秋天的來臨。比喻從個別細微的現象即可推知事物發展的趨勢。
1.一個夜晩;一整夜。
2.指某夜。
美國故事片。哥倫比亞影片公司1934年攝制。羅伯特·里斯金編劇,卡普拉導演,克拉克·蓋博、克勞黛·考爾白主演。億萬富翁的女兒埃莉因不滿父親干涉其自主婚姻,只身離家去紐約尋找未婚夫,中途錢包被盜,幸遇失業窮記者沃恩多方照顧幫助,于漫長旅途中互生真摯愛情。
1.形容一為夫婦即有深厚情義。
1.一件一件地。
像一條衣帶那樣狹長的水流。多以形容兩地僅一水之隔,距離很近,來往方便漢、沔相踞,一衣帶水。
1.一人抵過百人。極言勇猛。
1.一人可抵過十人。形容斗志旺盛。
1.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亦泛指一種思想或理論貫通始終。
1.指隔年耕種的土地。
1.一個意思;同一意義。
2.同心;齊心。
3.專心致志。
4.猶執意,決心。
5.個人意志。
不顧別人反對,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應當采納別人合理的建議,不要一意孤行。
1.見"一藝"。
1.夏至后白天漸短,古代認為是陰氣初動,所以夏至又稱"一陰生"。
1.同一個聲音。
2.佛教稱佛說法之音為"一音"◇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講佛法之音。
3.一種讀音。
1.指吟詩作賦。晉孫綽﹑許詢同負盛譽,和尚支遁問綽與詢孰優孰劣,綽答"高情致遠,弟子早已伏膺;一吟一詠,許將北面。"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及《晉書.孫綽傳》。
1.《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在馬融門下"劉孝標注引《鄭玄別傳》"袁紹辟玄,及去,餞之城東。欲玄必醉,會者三百余人,皆離席奉觴,自旦及莫,度玄飲三百余杯,而溫克之容,終日無怠。"后謂痛飲為一飲三百杯。
1.謂一時應變。
一切;所有一應俱全|一應費用皆需自理。
1.一味迎合。
1.牡丹花的一種。
1.謂性情鹵莽。亦指一時沖動。
1.猶一再。
①本指四方形的一角。引申指一個角落或狹小地區各在天一┯紓偏安于一隅。②事物的一個方面。引申指片面,不全面一隅三反|一隅之見。
1.片面的見解。
1.謂一個敵一個。
2.謂將一個總原則貫穿于一切。
1.一場雨。
2.佛經常以"一雨"喻教法;佛說一味之法,眾生隨機緣而有差別,如草木之于雨。
1.一句話就擊中要害。的,箭靶的中心,比喻要害之處。
1.形容說話直來直去,毫無回旋余地。
1.事物的開始。
2.漢《三統歷》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
3.宋邵雍把世界從開始到消滅的一個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會,一會有三十運,一運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萬九千六百年。見所著《皇極經世.觀物篇一》。
4.一個中心或本原。參見"一元化"﹑"一元論"。
5.指天下。 6.一頭。參見"一元大武"。 7.清代稱元寶一枚為一元。 8.清末以來的貨幣單位,銀圓一枚為一元,一元等于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圓"。
1.古代祭祀用牛的別稱。
1.《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后以"一元復始"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并常以下句"萬象更新"合成春聯,今人亦偶用之。
1.由多樣向單一發展;由分散向統一發展。亦特指集中統一。
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1.隱語。指瓦松。
1.一個圓形。
2.一丸。
3.貨幣單位。通作一元。
1.佛教用語。一種機緣或因緣。
2.表數量。用于袈裟。
1.謂有緣相合。
兩院制”的對稱。議會只設一個議院,由它行使議會全部職權的制度。芬蘭、丹麥、新加坡、突尼斯等國采用。主張者的理由是公意只有一個,不必設立兩院;且一院辦事便捷,容易通過法案,可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1.一年的第一月。
2.一個月。
3.第一個月。
詩歌。李瑛作。1977年發表。作品抒寫周恩來光輝的一生,表達了全國人民在周恩來逝世后的悲痛和懷念,以及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無比歡欣。詩人善于選擇典型的細節和運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表達昂揚奮發的激情。
1.見"一日九遷"。
1.一周,一個圈子。
2.方言。一次;一回。
1.謂一次以后再加一次。
2.一次又一次;屢次。
1.猶一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