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斥責;詰問。
2.
動詞
直言規勸。
3.
動詞
〈書〉告知。
1.
責罵。
1.出自《國語·吳語》吳王還自伐齊,乃誶申胥。
2.出自《列子·力命》??、情露、??極、凌誶四人相與游於世,胥如志也。
3.出自《新唐書·陳叔達傳》貞觀初,與蕭瑀爭殿中,坐忿誶不恭,免官。
4.出自《與江居士箋》陳餓夫之晨呻於九賓鼎食之席,則叱矣;訴寡女之夜哭於房中琴好之家,則誶矣。
2.
呵斥之詞。
1.出自《竹塢聽琴》[小姑云]老師父,你為何也害相思病,心疼起來?[老道姑云]誶!把我老人家也說這等話。
3.
詰問。
1.出自《莊子·山木》虞人逐而誶之。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誶其占。
4.
諫諍。
1.出自《楚辭·離騷》余雖好修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5.
告知。
1.出自《漢書·敘傳上》既誶爾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
2.出自《答何衡陽書》祇借來誶,伸以管窺,實相無言。
6.
辭賦篇末總括全篇要旨的話。
1.出自《漢書·賈誼傳》誶曰:已矣!國其莫吾知兮,子獨壹郁其誰語?
2.出自《義府·亂訊誶》樂之卒章為亂,即繁音促節之意,《楚辭》“亂曰”猶存古名。賈誼《吊屈原賦》,《史》作“訊曰”,《漢書》作“誶(音碎)曰。”
7.
通“悴”。憂心。
1.出自《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義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說百姓之誶者,是滅天下之人也。
2.出自《諸子平議·墨子二》誶讀為悴,《說文·心部》:“悴,憂也。”猶曰百姓之憂也。
1.丑惡的面目﹑姿態。
1.種種丑相都表現了出來。
1.叛逆之徒。
1.即丑地。
1.關于丑事的傳聞。
1.丑惡的名聲。
1.丑惡污穢。
1.誹謗誣陷。
1.丑惡險詐。
1.不堪入目的褻狎。
1.丑惡污穢。
1.丑惡的行為。
1.指丑穢戲謔的行為。
1.惡語,難聽的話。
1.丑陋的外貌。
1.猶儕輩。古稱年輩相同﹑學行相類的人。
2.古代對外國人的鄙稱。
1.丑陋怪異。
1.古代對少數民族或其所居地區的蔑稱。
1.猶惡聲。
1.惡語,難聽的話。
1.眾多雜亂。
1.詈詞。畜生,壞蛋。
1.謂以誣罔不信為恥。
1.謂嫉害正直的人。
1.丑陋的身形。
1.指形貌丑陋。
2.指丑惡的行為。
1.丑陋笨拙。
1.猶丑類。指壞人﹑惡人。
1.十二生肖丑屬牛,唐牛僧儒為相,李逢吉因戲呼之為丑座。
1.亦作"偢倸"。亦作"偢采"。亦作"偢睬"。
2.理睬。
1.見"偢采"。
1.見"偢采"。
1.關心過問。
1.固定的物候。
1.見"瞅睬"。
1.亦作"瞅采"。
2.看顧;理睬。
1.看見。
1.亦作"瞅緊"。
2.凝視;盯著。
1.伺機;乘隙。
1.理睬;過問。
1.亦作"矁粘"。
2.凝視。
1.看準確;看中。
1.重釀而成的酒。
1.氣味敗壞。
2.指敗壞。
1.發酵后有臭味的豆腐。可以佐餐。
1.《莊子.知北游》"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意謂同一事物﹐其是非美丑﹐隨人之好惡而異◇以之謂化無用為有用;化廢為寶。
1.指妄自尊大﹑裝腔作勢而惹人討厭的作風。
1.痛罵。
1.裝腔作勢令人厭惡的樣子。
壞名聲大家都知道在當地,他是個臭名昭著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