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地道。隧道,在山中或地下開鑿而成的通路。
1.
墓道。
1.出自《周禮·春官·冢人》及竁,以度為丘隧,共喪之窆器。
2.出自《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猗歟琢石為二碑,一藏幽隧一臨歧。
3.出自《李編修妻郭夫人墓志銘》彷徨扃隧,誦習靈文。
2.
地道。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
2.出自《莊子·天地》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
3.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董弱冠而司袞兮,設王隧而弗處。
4.出自《小滄浪筆談》過此入深隧,秉燭始暗度。
3.
指挖地道。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2.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思明宴城下,倡優居臺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4.
謂從洞穴通道走出。
1.出自《孔子家語·致思》季羔逃之,走郭門。刖者守門焉,謂季羔曰:“彼有缺。”季羔曰:“君子不逾。”又曰:“彼有竇。”季羔曰:“君子不隧。”
5.
路,通路。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初,陳侯會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
2.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上》內則街衢洞達,閭閻且千,九市開場,貨別隧分。
6.
旋轉;回旋。
1.出自《詩·大雅·桑柔》大風有隧,有空大谷。
2.出自《莊子·天下》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動靜無過,未嘗有罪。
7.
經脈,經絡。
1.出自《素問·調經論》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8.
鐘上經常被敲擊而顯得洼下的地方。
1.出自《周禮·考工記·鳧氏》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杖,杖謂之景:于上之摩謂之隧。
9.
春秋國名。
1.出自《漢書·地理志上》隧鄉,故隧國。《春秋》曰“齊人殲于隧”也。
10.
通“遂”。郊外之地。
1.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魯人三郊三隧。
11.
通“遂”。周代郊外行政區劃名。五縣為隧。參見“隧正”。
1.出自《左傳·襄公七年》叔仲昭伯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於南遺。
2.出自《左傳·襄公九年》使華臣具正徒,令隧正納郊保。
12.
通“燧”。烽火亭。參見“亭燧”。
1.出自《說苑·尊賢》晉文侯行地登隧,大夫皆扶之。
2.出自《文選·班彪〈北征賦〉》登鄣隧而遙望兮,聊須臾以婆娑。
13.
通“邃”。縱深。指車箱的深度。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輿人》參分車廣,去一以為隧。
1.經人評論圈點的書本。
1.指以評論圈點詩文優劣為專長的人。
1.謂評論往事。
1.猶評議。
1.經過評判或審核來決定。
1.評說﹔評論。
1.評判裁斷。
1.根據成績評定分數。
2.評定的分數。
1.評議批改。
1.我國農業勞動互助組﹑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村人民公社時期評定組員或社員勞動成績﹑計算勞動工分的一種方法。
1.繡花的枕頭。
1.花木的行列。
2.妓女的行列。
1.開有花的枝條。
2.比喻美女。
1.見"花枝招展"。
1.見"花枝招展"。
形容婦女打扮得十分艷麗。
1.指落花集成的小堆。
生長花的莖。也叫花莖。
1.謂新婚之夜。
1.指掌花之人。
2.指賞花者。
雌蕊的一部分,在子房和柱頭之間,形狀像細長的管。(圖見‘花’)
1.彩色的服裝。
2.古代一種多兵種混合部隊的名稱。
1.見"花裝"。
1.猶言假動作。
①供觀賞的花草的種子。②〈方〉指棉花子。
1.詈詞。謂乞丐料。
1.猶花押。
1.謂花言巧語,能說會道。
1.見"花嘴花舌"。
1.見"花嘴花舌"。
1.指顯要的職位。
1.指書簡﹑著述。
1.古代名醫華佗﹑扁鵲的并稱。
1.謂善于辯論。
1.亦作"華?"。
2.精美的馬勒。亦用以指馬。
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龍鳳等圖案,上部橫插著雕花的石板。
1.花白鬢發。
1.花草叢生之處。
1.華麗的色彩。
2.文采;才華。
1.文采。
2.美觀,漂亮。
1.艷麗。
1.亦作"華臧"。
2.佛教語。蓮華藏世界(或華藏世界)的略稱。
1.佛教指釋迦如來真身毘盧舍那佛凈土,是佛教的極樂世界,由寶蓮花中包藏的無數小世界組成的。
1.神話傳說中的池名。在昆侖山上。
2.景色佳麗的池沼。
3.口的舌下部位。泛指口。
1.豪華奢侈。
2.指文章華麗﹑鋪陳。
1.雉的別稱。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畫飾。
2.帶鉤。
1.榮華優寵。指榮貴的地位。
1.華美整潔。
1.華而不實的話。
2.華麗的文辭。
1.雕畫的屋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