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朝代名,隋文帝楊堅所建立(公元581—618年)。楊堅篡北周,國號隋,建都大興。為唐所滅,三帝,三十七年。隋歷時雖短,但融合南北文化,對中國的統(tǒng)一,具有重大的意義。
2.
名詞
姓。
1.
周代諸侯國名。《左傳·桓公六年》作“隨”。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2.
朝代名。公元581年楊堅(即隋文帝)代北周稱帝,建立隋朝。589年滅陳,結束南北朝分立局面,統(tǒng)一全國。604年太子楊廣(即隋煬帝)殺堅自立,因暴虐無道,招致各地農(nóng)民紛紛起義。618年國亡于唐。
3.
姓。元代有隋世昌見《元史》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隨氏,侯爵,今隨州是其地。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至隨以周齊不遑寧處故,去走作隋。
1.教學的時間單位。也稱課時。指一節(jié)課的時間。通常為四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
1.即學政。
1.即羊眼羹。
1.書香門第。
1.謂由讀書而開始做官。
1.供學生交易的市場。
1.從某人學習并侍奉之。
1.學校的房舍。
1.學問操守。
1.讀書。
2.學習寫字。
1.學文練武。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1.同"學淺才疏"。
1.私塾。
1.仿照述說。
指學術上自成理論體系的主張或見解達爾文創(chuàng)立了生物進化學說。
1.指學詩;誦詩。
1.清代學政的俗稱。
1.學校的舊稱。
2.命相家術語,指人面近于耳門之前處。
3.舊指兒童死者合葬處。
1.舊時辦學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為學校基金。
1.泛指學校。
1.年幼的學生。
1.同"學童"。
2.書僮。
1.跟隨師傅學習技術的青年工人。也叫徒工。
1.學習玩賞。
1.學習文化知識。
2.學習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1.古代儒家的修養(yǎng)方法。
1.指學校。
1.學者的行列。
1.教育事務。
1.后漢張楷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隱居弘農(nóng)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事見《后漢書·張楷傳》◇以"學霧"指學習道術。
個體由經(jīng)驗或練習引起的在能力或傾向方面的變化,也指變化的過程。是人類和動物普遍具有的活動。按內(nèi)容可分為認知的、情感的、運動技能的;按是否理解可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
研究學習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內(nèi)容有學習的實質(zhì)、類型、過程結構、學習動機、學習遷移與學習條件等。
1.謂學習武藝。戲,角力。
即系、凇(705頁)。
1.亦作"學仙"。
2.學習道家的所謂長生不老之術。
1.即學政。
1.宋元時期雜藝的一種,以模仿各地方音俗語娛悅觀眾。
1.宋元時期雜藝的一種,以模仿各種聲音與動作娛悅觀眾。
在學校中實施的教育。特點是有固定的場所、專門的教師和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有一定的培養(yǎng)目標、管理制度和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按水平可分為初等學校教育、中等學校教育、高等學校教育,按性質(zhì)可分為普通學校教育、專業(yè)學校教育。
1.見"學斆"。
1.學校。
2.猶教化。
1.學問品行。
1.對學友的敬稱。
1.山多大石貌。學,通"礳"。
1.猶效法。
1.學問。
2.指學術。
3.學習的課業(yè)。
記錄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書面通知單。在學期或學業(yè)結束時,由學校發(fā)給學生,便于學生及其家長了解學習情況。
1.猶學問,學識。
1.學習六藝。即學習禮﹑樂﹑射﹑御﹑書﹑數(shù)。
2.學習技藝。多指學習戲劇表演藝術。
3.學問﹑技藝的統(tǒng)稱。
1.同"學藝"。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