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任用;使用;運用。
1.出自《詩·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2.出自《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
3.出自《漢書·張禹傳》久之,試為博士。
4.出自《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試。
5.出自《策問》今國家奄有萬方,囊括禹跡,加以兵革不試垂三十年,累圣恭儉,與民休息。
2.
泛指初、始。參見“試花”。
1.出自《瑞龍吟》詞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
2.出自《兩木》詩去年小試花,瓏瓏犯冰寒。
3.出自《種棉曲》海南人家家種棉,交秋試花花燭天。
3.
指初次使用。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
4.
嘗試。
1.出自《易·無妄》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2.出自《去矣行》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3.出自《日出》陳白露:不過,結婚?(噓出一口氣)我試過。但是(嘆一口氣)——平淡無聊。
5.
試探。
1.出自《墨子·兼愛中》﹝越王﹞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
2.出自《韓非子·楊權》下匿其私,用試其上。
6.
檢驗,檢試。
1.出自《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2.出自《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
3.出自《論語辨惑二》夫子之於人,好惡必察,毀譽必試。
4.出自《與唐須竹夜話》詩“六經”誰楚漢,一擊試鷹鹯。
7.
比試;考較。
1.出自《管子·七法》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
2.出自《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伎能。
8.
略;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才擬交招便氣筑天,試佯約束懷嗔怒。
2.出自《敦煌變文集·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試乖斟酌虧恩義,稍錯停騰失紀綱。
9.
考查、測驗知識或技能。
1.出自《后漢書·周防傳》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
2.出自《女店員》在口試的時候,不管該說不該說,我就把這些都對那兩位同志說了。
10.
特指科舉考試。
1.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既得,即去。
2.出自《黃竹子傳》適生試京兆,道經訪之。
11.
訓練。
1.出自《尉繚子·攻權》異口虛言,將無修容,卒無常試,發功必衄,是謂疾陵之兵,無足與斗。
2.出自《后漢書·王允傳》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
12.
經歷。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
2.出自《儒林公議》以太宗身試囏危,有英睿之斷,可以王天下。
13.
冒犯;觸。
1.出自《新唐書·柳公綽傳》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馬不避者,即時搒死。帝怒其專殺,公綽曰:“此非獨試臣,乃輕陛下法?!?/p>
2.出自《金瓶梅詞話》且休教孩兒出來,恐風試著他。
14.
見“試試縮縮”。畏葸退縮貌。
1.出自《蕩寇志》都是你們這些膿包不濟,寵得這畜生這般橫行,今日還要試試縮縮。我若吃他拖去嚼碎了,不要你們償命。
15.
唐宋官制之一。唐制,擔任某一官職,但無正式任命,稱為“試”。宋代任職低于階官名銜二等,稱為“試”。
1.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
2.出自《宋史·職官志九》凡除職事官,以寄祿官之高下為準:高一品已上為行,下一品為守,下二品已下為試,品同者否。
3.出自《玉堂漫筆》唐制有曰攝者,如侍中之攝吏部是也。又有行、守、試之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卑者為行,未正名命者為試。宋制則高一品為行,下一品為守,下二等為試。
16.
副詞。相當于“姑且”、“試著”。
1.出自《非有先生論》先生試言,寡人將覽焉。
2.出自《永王東巡歌》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3.出自《奉贈韋左丞丈》詩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17.
通“弒”。同“弒”。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1.出自《隸釋·石經公羊殘碑》何以不書葬,隱之也。何隱爾?試也。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受命之臣專征云試。
18.
通“識”。懂得。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秦與式(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親,不試(識)禮義德行。
1.一九五八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與大躍進﹑人民公社合稱三面紅旗。
有三個面的多面角。三面角的任意兩個面角的和大于第三個面角。三面角的三個二面角的和大于二個直角,小于六個直角。三個面角都是直角的三面角稱為直三面角。
1.見"三面網"。
1.神話中一頭三面的人。
1.《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遂以"網開三面"為寬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實。
1.古國名?!稌吹洹?竄三苗于三危。"孔傳"三苗,國名,縉云氏之后,為諸侯,號饕餮。"《史記.五帝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張守節正義"吳起曰'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1.見"三藐三菩提"。
1.佛教語。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譯。指佛陀所證的"等正覺"。
1.三種美妙的聲音。
1.指古代大夫為供祀祖先所立之廟。
1.名作家﹑名演員﹑名教授和高工資﹑高稿酬﹑高獎金的合稱。
1.道教以日月星為天之三明,耳目口為人之三明,文章華為地之三明。
2.指三個人。指東漢"涼州三明。"
3.指三個人。指晉代"中興三明"。
4.佛教語。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在福建省中部偏西、閩江南源沙溪中游,鷹廈鐵路經此。1960年設市。人口256萬(1995年)。為福建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有著名的三明鋼鐵廠。
1.周代分官爵為九等,稱九命。三命為公侯伯之卿。命,爵命。見《周禮.春官.典命》﹑《禮記.王制》。
2.稱任州府官的辟命。
3.術數家以受命﹑遭命﹑隨命為"三命"。
4.三種壽命。指上壽﹑中壽﹑下壽。
1.指繆聽﹑繆任﹑繆命。
1.指《尚書》中之《大禹謨》﹑《皋陶謨》﹑《益稷》。
1.三昧。
2.奧妙。
1.梵文sam?patti的音譯。猶三昧。缽,亦作"缽"。
1.三昧。
1.墨子之后,墨家分為三派,稱三墨。
1.指周代三位賢母。
2.古時諸侯﹑大夫養子,從眾妾中擇三人為子師﹑慈母﹑保母,稱為三母。
1.《淮南子.原道訓》"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后以"三畝宅"指棲身之地。
1.古代加在犯人頸﹑手﹑足上的三件刑具。
1.我國古代北匈奴的一部。
1.再三沐浴。表虔敬。
1.見"三沐三熏"。
1.指牧放戎馬﹑田馬﹑駑馬的牧場。
1.皇帝的居處稱大內。唐代大內以太極宮為西內﹑大明宮為東內﹑興慶宮為南內,合稱三內。
1.形容兒女多。
1.三壯丁。
1.三街鬧市的略稱。古代刑人于市,因亦以"三鬧"指刑場。
1.傳說中川澤名。
1.星名。即三臺。
2.指三公。
1.即陽桃。
1.指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
2.佛教語。指惡比丘提婆所犯五逆中的三大罪,即破和合僧(破壞寺廟僧眾秩序)﹑傷佛﹑殺比丘尼。
3.指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清初,三人曾相繼起兵反叛。
1.《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趙岐注"艾可以為灸人病,干久益善,故以為喻。"后因以"三年艾"指良藥。
1.見"三年化碧"。
1.《漢書.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顏師古注"雖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后以"三年不窺園"為專心苦學之典。
1.《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成玄英疏"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謂忠心不泯。
1.古代喪服中最重的一種。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等要服喪三年。為封建社會的基本喪制。
1.幾年。"三"﹑"五"表示大概數量。
1.舊時賣給農家的春牛圖,附帶印上三年農歷,俗稱"三年早知道"◇亦以稱預見性強的人。現代作家馬烽的小說《三年早知道》中的主要人物趙滿囤就有這個綽號。
1.古指國家必備的三年的儲積。
1.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首領俺答汗之妻。俺答汗死后,主持政務三十年,加強了與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系,促進了蒙漢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1.泛指醇酒。
1.古代神話中西王母身邊的三只青鳥。亦為使者的泛稱。
1.同"三蘗"。
1.見"三蘗"。
1.亦作"三孽"。
2.謂一本生三蘗。原指韋﹑顧﹑昆吾,皆桀之黨,后亦泛指三個結黨的惡人。
1.三個奸佞的人。指北齊鄒孝裕﹑陸仁惠﹑盧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