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任用;使用;運用。
1.出自《詩·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試。
2.出自《禮記·緇衣》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愿,刑不試而民咸服。
3.出自《漢書·張禹傳》久之,試為博士。
4.出自《冊文武孝德皇帝赦文》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試。
5.出自《策問》今國家奄有萬方,囊括禹跡,加以兵革不試垂三十年,累圣恭儉,與民休息。
2.
泛指初、始。參見“試花”。
1.出自《瑞龍吟》詞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
2.出自《兩木》詩去年小試花,瓏瓏犯冰寒。
3.出自《種棉曲》海南人家家種棉,交秋試花花燭天。
3.
指初次使用。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正月半試鼓,衡揚枹為《漁陽》摻撾。
4.
嘗試。
1.出自《易·無妄》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2.出自《去矣行》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
3.出自《日出》陳白露:不過,結婚?(噓出一口氣)我試過。但是(嘆一口氣)——平淡無聊。
5.
試探。
1.出自《墨子·兼愛中》﹝越王﹞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
2.出自《韓非子·楊權》下匿其私,用試其上。
6.
檢驗,檢試。
1.出自《書·舜典》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2.出自《周禮·夏官·槀人》乘其事,試其弓弩。
3.出自《論語辨惑二》夫子之於人,好惡必察,毀譽必試。
4.出自《與唐須竹夜話》詩“六經”誰楚漢,一擊試鷹鹯。
7.
比試;考較。
1.出自《管子·七法》春秋角試以練,精銳為右。
2.出自《百喻經·五百歡喜丸喻》誰有勇健,能共我試,請於平原校其伎能。
8.
略;稍。
1.出自《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才擬交招便氣筑天,試佯約束懷嗔怒。
2.出自《敦煌變文集·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試乖斟酌虧恩義,稍錯停騰失紀綱。
9.
考查、測驗知識或技能。
1.出自《后漢書·周防傳》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
2.出自《女店員》在口試的時候,不管該說不該說,我就把這些都對那兩位同志說了。
10.
特指科舉考試。
1.出自《貞曜先生墓志銘》年幾五十,始以尊夫人之命來集京師,從進士試,既得,即去。
2.出自《黃竹子傳》適生試京兆,道經訪之。
11.
訓練。
1.出自《尉繚子·攻權》異口虛言,將無修容,卒無常試,發功必衄,是謂疾陵之兵,無足與斗。
2.出自《后漢書·王允傳》允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常習誦經傳,朝夕試馳射。
12.
經歷。
1.出自《戰國策·楚策一》大王萬歲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
2.出自《儒林公議》以太宗身試囏危,有英睿之斷,可以王天下。
13.
冒犯;觸。
1.出自《新唐書·柳公綽傳》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馬不避者,即時搒死。帝怒其專殺,公綽曰:“此非獨試臣,乃輕陛下法。”
2.出自《金瓶梅詞話》且休教孩兒出來,恐風試著他。
14.
見“試試縮縮”。畏葸退縮貌。
1.出自《蕩寇志》都是你們這些膿包不濟,寵得這畜生這般橫行,今日還要試試縮縮。我若吃他拖去嚼碎了,不要你們償命。
15.
唐宋官制之一。唐制,擔任某一官職,但無正式任命,稱為“試”。宋代任職低于階官名銜二等,稱為“試”。
1.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君隨往,改試大理評事,攝監察御史觀察判官。
2.出自《宋史·職官志九》凡除職事官,以寄祿官之高下為準:高一品已上為行,下一品為守,下二品已下為試,品同者否。
3.出自《玉堂漫筆》唐制有曰攝者,如侍中之攝吏部是也。又有行、守、試之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卑者為行,未正名命者為試。宋制則高一品為行,下一品為守,下二等為試。
16.
副詞。相當于“姑且”、“試著”。
1.出自《非有先生論》先生試言,寡人將覽焉。
2.出自《永王東巡歌》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3.出自《奉贈韋左丞丈》詩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17.
通“弒”。同“弒”。古代卑幼殺死尊長叫弒。多指臣子殺死君主,子女殺死父母。
1.出自《隸釋·石經公羊殘碑》何以不書葬,隱之也。何隱爾?試也。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下之下》受命之臣專征云試。
18.
通“識”。懂得。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秦與式(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親,不試(識)禮義德行。
1.樂府楚調曲名。
2.古琴曲名。
1.謂婦女被遺棄而作晩景凄涼之嘆。
1.形容眼光非常銳利。
1.未經訓練的兵卒;臨時征集的壯丁。
2.佛教對俗人的稱呼。僧衣黑色﹐故稱俗人為"白徒"。
3.指不出家的徒弟。
4.指不學無術之徒。
1.即白堊。石灰巖的一種。俗稱白土子。
2.陶土﹑瓷土的俗稱。
3.鴉片的別稱。
4.中土。即古冀州。
1.白堊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土一.白堊》。
1.亦作"白菟"。白色的兔子。古代以為瑞物。
2.月亮的代稱。傳說月中有白兔﹐故稱。
3.相傳為秦始皇的駿馬名。
4.《古詩源.竇玄妻》"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沈德潛注"玄狀貌絶異﹐天子使出其妻﹐妻以公主。妻悲怨﹐寄書及歌與玄。時人憐之。"后用為棄婦的典故。
1.月亮和太陽的代稱。多借指時間。
1.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
1.見"白兔公子"。
1.仙人名。相傳為彭祖之弟子。
又名《劉知遠》。南戲劇本。元代人作,姓名不詳。今存明代人改本。敘五代時劉知遠在李文奎家為傭,李以女三娘許配。文奎亡故,劉外出投軍,三娘備受其兄折磨。她磨房產子,托人送到劉處撫養。十六年后,其子射獵,追蹤白兔遇母,全家團圓。近代許多劇種有此劇目,其中《磨房產子》、《竇公送子》、《出獵回獵》等常作單出演出。
1.指唐酷吏王弘義。
1.見"白兔"。
1.團扇。
2.雞蛋的別名。
3.白甜瓜。
1.亦稱"白脫油"。
2.[英butter]即奶油。
1.見"白脫"。
1.白色的鼉。
1.女菀草的別名。
2.紫菀草的一種。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紫菀》。
1.虛名。
2.唐代宮市宦者派在市場的采辦人員。因他們于市中左右望﹐白取民物﹐故人稱"白望"。
3.狗名。
1.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叢生。莖直立﹐通常不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橢圓形﹐兩面均被白色絨毛。夏季開花﹐紫褐色﹐簇生于莖梢葉腋間。根和根狀莖入藥﹐有清熱﹑涼血﹑利尿﹑解毒的功效。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薇》。
1.白氣的光輝。指秋令之氣。煒﹐同"輝"。
1.白色的驢。
或稱白軍”。1918-1920年蘇俄國內戰爭時期的反革命武裝。以沙俄反動軍官為骨干,并得到外國武裝干涉者支持,挑起內戰。最后被紅軍消滅。
①沒有標點、不加注解評點的古文。也指有注解的書的正文部分。②與朱文”相對。也稱陰文”。指刻成凹狀的印文。因這種印章鈐出的印文為白色,故稱。
1.陰文印章。
1.唐詩人白居易自稱◇人亦以此稱之。
1.白羽之烏。古時以為瑞物。
茅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無色彩裝飾,故名三公有司,或由窮巷,起白屋,裂地而封。也指平民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
1.指貧寒的士人。
1.舊時迷信﹐謂白衣白帽的勾魂鬼役。
1.見"白虎幡"。
1.唐燕樂舞名。
1.銀子的隱語。
1.見"白晳"。
1.見"白晳"。
白凈白皙的臉|皮膚白皙。
1.即白義。
1.見"白席人"。
1.古代北方民間宴席上相禮﹑供雜役的人。
按血液中白細胞的形態、細胞質內有無顆鐐染色特性進行分類,并計算各種白細胞的百分率。正常值中性粒細胞60%~70%,酸性粒細胞05%~5%,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40%,單核細胞3%~8%。中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急性感染、嚴重創傷、惡性腫瘤等,減低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等。酸性粒細胞增高見于寄生蟲病和過敏性疾病,減低見于傷寒、急性心肌梗死等。堿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脾切除術后等。淋巴細胞增高見于百日咳、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等,減低見于傳染病的初期等。單核細胞增高見于瘧疾等。
1.方言。猶白搭。
1.古地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北。唐移金陵縣于此﹐改名白下縣◇因用為南京的別稱。
作家。廣西臨桂人。回族。臺灣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衣阿華大學◇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著有短篇小說《玉卿嫂》,短篇小說集《謫仙記》、《寂寞的十七歲》、《游園驚夢》,另有長篇小說《孽子》,雜文集《明星咖啡屋》等。
1.多年生草本。有濃烈香氣。根肉質﹐淡黃白色﹐羽狀復葉﹐總狀花序頂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藥﹐稱白鮮皮。性寒﹑味苦﹐主治濕疹﹑疥癬﹑風濕熱痹等癥。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白鮮》。
1.亦作"白間"。
2.弓弩名。
3.窗。
1.亦作"白鷴"。
2.鳥名。又稱銀雉。雄鳥的冠及下體純藍黑色﹐上體及兩翼白色﹐故名。
1.蔬類植物。
1.方言。游玩;戲耍。
1.方言。無業游民;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