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解釋;說明。
2.
名詞
〈書〉事理;真理。
1.
詳盡解釋;闡明。
1.出自《淮南子·要略》差擇微言之眇,詮以至理之文。
2.出自《解秋》詩我懷有時極,此意何由詮?
3.出自《寄謝三城太守韓子華舍人》詩予敢對客曰,事有難其詮。
2.
道理,事物的規律。
1.出自《淮南子·兵略訓》發必中詮,言必合數。
2.出自《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詮。
3.
通“銓”。猶衡量,考慮。
1.出自《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吾故求同憂之士,欲與之并力,惟夫子詮斯義也。
2.出自《哭臺州鄭司戶蘇少監》詩會取君臣合,寧詮品命殊。
4.
用同“跧”。低下。參見“詮才末學”。
1.出自《上座主徐健庵先生書》某以詮才末學,年未弱冠,出應科舉之試。
5.
全。太平天囯避洪秀全名諱,凡用“全”字的地方,均以“銓”、“詮”等字替代。
1.出自《軍次實錄》凡欲脫滿洲韃子妖魔之軛,投誠天朝,仍為中國花民者,必須留發,以詮父母鞠育之恩。
6.
文體名。史傳論贊的別稱。
1.出自《史通·論贊》既而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王隱曰議,何法盛曰述,揚雄曰撰,劉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名,皇甫謐、葛洪列其所號。
7.
通“銓”。銓選,選擇。參見“詮次”、“詮擇”。
1.出自《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史官沈傳師等采事得於傳聞,詮次不精,致有差誤。
2.出自《甌北詩話·〈陸放翁年譜〉小引》昔王宗稷作《蘇文忠公年譜》,悉本《東坡大全集》詮次之。
3.出自《中國通史》佛經目錄由朝廷敕修,目次不僅在于詮次甲乙、提供檢尋,而且“別真偽、明是非”,“摭拾遺漏、刪夷駢贅”。
4.出自《金陀粹編·行實編年·遺事》先臣詮擇人物,以能安集百姓為先。
5.出自《初寮王先生摘稿序》遂相與贊成之,而并書所謂詮擇之意如左。
6.出自《〈慎言〉序》故擬議過貪,則援取必廣;性靈弗神,則詮擇失精。
1.見"依斐"。
1.亦作"依霏"。
2.云盛貌。
1.《文選。古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李善注"《韓詩外傳》曰'詩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后因以"依風"謂依戀故鄉本土。
1.皈依佛門。
1.膏藥名。
1.倚恃;依附。
1.見"依附"。
1.依托;依靠。
2.尊奉;遵循。
3.目的;宗旨。
1.皈依。佛教謂身心歸向佛門。
1.依靠。
1.比喻刻板地照著做。
1.依靠;依賴。
1.歸附。
1.依舊。
1.謂暫時按照。
1.依靠連接。
1.依據憑借。
1.依照經典及其注釋。謂說話有根有據。
副詞。照樣爺爺八十多歲了,生活依舊能夠自理。
1.把某種事物作為依托或根據。
2.作為根據或依托的事物。
1.謂靠別的人或事物來達到一定目的。
2.可以作為依托或指望得到其幫助的人或物。
1.類似。
1.依附。
1.《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王粲﹞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后因以"依劉"謂投靠有權勢者。
1.指依附﹑投靠權貴,并為之效命的人。
1.舊指在仕途中按照資歷循次漸進。
1.赫哲族曲種。無樂器伴奏的說唱形式。依靠口頭流傳。有長篇﹑中篇﹑短篇三種曲目,書目相傳有四十余部。流行于我國黑龍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區。
1.謂依附于人而不能自立。
1.以色媚人。舊指娼妓生涯。
1.夢話。
2.荒唐之言。
1.夢話。
2.比喻荒謬糊涂的話。
1.同"囈語"。
1.亦作"囈癥"。
2.熟睡時因下意識作用而引起的言語或動作。
1.寒噤。
1.見"囈怔"。
1.服勞役勤務的士兵。宋代兵制有禁兵﹑廂兵﹑役兵﹑民兵之別。役兵以游民充任,專事一業,如給漕挽,修河防,養國馬等。
1.車名。供役之車,庶人所乘。
1.謂供使令之臣。
1.服役與征戶稅。
1.服勞役者。
1.謂為法令所役使。
2.差役之法。
1.勞役和戰費。亦指戰費。
1.服役的人。
2.泛指操賤役者。
3.詈詞。賤貨﹑賤胚。
1.勞役賦稅。
1.閭里中負責差役的人戶。
2.服役之人戶。
1.猶效力。
1.謂役使小民而獲利。
1.服賤役的人。
2.謂服役。
1.服兵役的年齡。
1.役使,驅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