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完備,齊備,完整,不缺少。
2.
動詞
使完整不缺或不受損害。
3.
形容詞
整個。
4.
副詞
完全;都。
5.
名詞
(Quán)名。
6.
副詞
表示程度百分之百。
1.
純色玉。
1.出自《周禮·考工記·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
2.
完美;齊全。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為良。
2.出自《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3.出自《淮南子·時則訓》乃命宰祝,行犧牲,案芻豢,視肥臞全粹。
4.出自《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一則不敢輕有侵犯,一則易為逐便控制。
5.出自《兒女英雄傳》好一個小黑驢……外帶著還是四個銀蹄兒,腦袋上還有個玉頂兒,長了個全,可怪不怪。
3.
指集某方面之大成。
1.出自《鶴林玉露》﹝歐陽公﹞作奏議,便庶幾陸宣公,雖游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花間集》,蓋得文章之全者也。
4.
滿;盈。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窮性極形,盈虛自然,蚌蛤珠胎,與月虧全。
5.
保全。
1.出自《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2.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
3.出自《野鵝賦》全殞卵而來鳳,放乳麑而感麟。
4.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浩忠憤激烈,言切時弊,以此取忌於眾,帝察其衷,始終全之。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其夫半喜半疑;喜的是得銀解救,全了三命。
6.
成全。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不可貶也。愿陛下全之。
2.出自《兒女英雄傳》侍他弭耳受教,便好全他那片孝心,成這老頭兒這番義舉。
7.
順,循。見“全天”。
1.出自《呂氏春秋·本生》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
8.
整個的。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一》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
2.出自《上書重諫吳王》今漢據全秦之地,兼六國之眾。
3.出自《夜》詩你把這全人類來擁抱,再也不分什么貧富、貴賤。
9.
副詞。都,全都。總括全部。表示所指范圍內無一例外。
1.出自《望梅花》詞春草全無消息,臘雪猶余蹤跡。
2.出自《四代同堂》大家全聯合起來,告訴日本人,鐵沒有,錢沒有,要命有命!
3.出自《探索集·世界語》我在南京上學,課余向上海世界語書店函購了一些書,就一本一本地讀下去,書不多,買得到的全讀了。
10.
副詞。都,全都。完全。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1.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在作孩子的時代,原本也不是個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2.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有了這東西,即或全不會漂浮的人,也能很勇敢的向水深處泅去。
11.
副詞。很,非常。
1.出自《南鄰》詩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
2.出自《丑奴兒·詠梅》詞南枝度臘開全少,疏影當軒。一種宜寒,自其清蟾別有緣。
12.
通“痊”。病愈。
1.出自《周禮·天官·醫師》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
2.出自《祭十二郎文》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
13.
通“跧”。指伏兵。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盛慶獻書于燕王章》不功(攻)齊,全于介(界)。
14.
通“朘”、“?”。男孩的生殖器。
1.出自《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15.
姓。三國魏有全琮。見《三國志·魏志·全琮傳》。
1.出自《廣韻·仙韻》全,姓。吳有大司馬全琮。
16.
更;更加。
1.出自《鸚鵡洲送王九游江左》詩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
2.出自《答友人贈烏紗帽》詩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騙。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3.出自《謝同年黃法曹送道服》詩官供謾說青綾被,私便全勝白接騙。
17.
通“詮”。分析;闡明。
1.出自《論衡·案書》至于論,不務全疑,兩傳并紀,不宜明處。
1.佛教。
1.見"竺國經"。
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中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創始人之一。字耦舫,浙江上虞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歷任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浙江大學校長,中科院副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科院學部委員。對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建立和發展,尤其對中國氣候、氣候變遷和科學史的研究有突出貢獻,提出以物候的歷史變化為標尺的氣候變遷理論。著有《竺可楨文集》、《物候學》。
1.僧侶。
1.涌現。竺﹐通"篤"。
1.佛書﹐佛經。
1.指天竺國。指古印度。
1.佛教經文。
1.深信;忠實地信仰。竺﹐通"篤"。
1.佛學。
1.指天竺。即今印度。
1.厚賜。竺﹐通"篤"。
1.忠厚誠懇。竺﹐通"篤"。
1.《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孔穎達疏"《小爾雅》云'跋,本也。'本,把處也。"燭跋,指豎立火炬或蠟燭的底坐。
2.謂燭將燃盡。
1.明察,洞察。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若寡人小國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柰何以萬乘之國無寶乎?"后因以"燭車"比喻珍貴之物。
1.燭車。
1.即燭剪。
1.謂撲燈之蛾。
1.燈燭明亮的廳房。多指行樂之所。
1.燭炬的亮光。亦指光亮。
2.傳說中舜女之名。
3.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指蠟燭亮光。
1.亦作"燭華"。
2.蠟燭的光焰。
3.燭芯燒焦結成的花狀物。
4.即燭夜花。
1.見"燭花"。
1.指眼病。
1.火炬,火把。
2.蠟燭火。
1.剪除燭花的剪刀。
1.猶明鑒,明察。
1.燭已點完。多表示到了深夜。
1.燭燃后的余燼;燭淚。
2.燭化為燼。
1.指火炬或蠟燭。
1.見"燭淚"。
1.英明治理。
2.考察事理。
1.俗稱電燈泡的功率單位,即瓦。
1.燃炬照耀。
1.謂由上向下照射。
2.比喻教化廣施。
3.猶明鑒。
1.亦作"爥龍"。古代神話中的神名。傳說其張目(亦有謂其駕日﹑銜燭或珠)能照耀天下。
2.借指太陽。
1.即燈籠。
1.照亮。
2.燭光明亮。
1.原為雕刻成人形的燭臺◇泛指燭臺。
1.帶底盤的燭臺。可兼盛燭淚。
1.插蠟燭的簽子。
1.結成穗狀的燭淚。
1.插蠟燭的器具。
2.指燭臺上的蠟燭。
1.照耀天空。
2.猶沖天。比喻氣勢極為高漲。
1.謂觀察入微。
1.指春秋時鄭臣燭之武。秦晉圍鄭,武年老出而說退秦兵,卒解鄭圍。事見《左傳.僖公三十年》◇人用為少不見用﹑老能報國之典。
1.明察事物。
1.燭將盡。亦指燭的馀燼。
1.亦作"燭芯"。
2.蠟燭中心用以點火的燈草﹑紗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