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罪過;過失。
2.
動詞
錯過;耽誤。
1.
亦作“諐”。
2.
違背;違失。
1.出自《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2.出自《北史·魏紀二·顯祖獻文帝》然牧司舉非其人,愆于典度。
3.出自《諸廟祈雨文》時寒未若,雨雪尚愆,麥有立苗之艱,人違墐戶之適。
4.出自《創建立宗教論》且以萬有雜糅,棼不可理,而循行規則未嘗愆於其度。
3.
喪失,失掉。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王昏不若,用愆厥位。
2.出自《代上明州到任表》余年且索,旅力已愆,尚何施為,可以報稱。
3.出自《王抑之招集齋中有贈》詩我雖長賤貧,未敢愆素履。
4.
超過。
1.出自《書·牧誓》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2.出自《太平廣記》上喜曰:“幾日當至?”勛克日時而奏……勛以藥自封其首,來復命,愆約半日。
5.
豐盈;多余。
1.出自《申鑒·時事》祿可增乎?曰:“民家財愆,增之宜矣。”
2.出自《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投沙理既迫,如邛愿亦愆。
3.出自《九夏歌》我牢不愆,我貨不匱。
6.
患惡疾。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
7.
罪過,過失。
1.出自《書·伊訓》惟茲三風十愆,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
2.出自《抱樸子·名實》是故抱枉而死,無愆而黜者,有自來矣。
3.出自《祭十二兄文》歸女教男,反骨本原。其不有年,以補我愆。
4.出自《紅樓夢》只愿兒子們托老太太的福……那時兢兢業業的治起家來,以贖前愆,奉養老太太到一百歲。
5.出自《女神·湘累》我祈禱他能夠掩蓋他父親底前愆。
1.草名。睡菜之別名。
1.寬裕貌。
2.舒緩貌。
①形容舉止舒緩從容。②(物力、財力、能力等)很寬裕,用不完大教室里坐五十個學生綽綽有余。
1.同"綽有余裕"。
1.猶忽的■然,一下子。
1.一種可以置于架上或幾上的燈。
外號;諢名林沖綽號豹子頭。
1.看見;望見。
1.順著線索。
1.闊綽。
1.寬大貌。
1.猶端立。
1.指軍中巡哨的騎兵。
1.即綽路馬。
1.諢名,綽號。
1.抓起;舉起。
2.豎起。
1.猶俊俏。
1.逗趣;取樂。
1.同"綽有余裕"。
2.形容寬裕﹑富馀。
1.打掃;收拾。
1.婉美的姿態。
1.見"綽楔"。
1.亦作"綽削"。亦作"綽屑"。
2.古時樹于正門兩旁,用以表彰孝義的木柱。
3.明清官署牌坊。
1.見"綽楔"。
1.謂卓然出眾。
1.同"綽有余裕"。
2.形容態度從容。
1.《孟子.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趙歧注"進退自由,豈不綽綽然舒緩有余怎?綽﹑裕,皆寬也。"后因以"綽有余裕"形容態度從容﹑不慌不忙。
2.用以形容寬裕﹑富馀。
1.寬裕。
體態柔美的樣子綽約多┳耍其中綽約多仙子。
1.古代背心之別稱。
2.金代婦女所服的套衣。
1.見"輟閡"。
1.停筆。
1.猶輟食。
1.停步。
1.謂免去職務。才,通"裁"。
1.放下扶杖。
1.停止朝議。
2.皇帝停止臨朝聽政。
1.古代舂筑時,以歌相和,以杵聲相送,用以自勸。里中有喪,則舂筑者不相杵。見漢賈誼《新書.春秋》﹑《史記.商君列傳》◇以"輟舂"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1.憂郁貌。輟,通"惙"。
1.撤除防務;不設防。
1.取出俸祿。輟,通"掇"。
1.中止耕作。
1.謂不堅利。
1.停筆,擱筆。
1.停筆藏牘,謂停止寫作。牘,古代寫字用的狹長木板。
1.亦作"輟硋"。
2.阻礙,阻隔。
1.舍己。
1.停車。
1.謂中止寫作。
1.《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謂自從搭檔的人死后已不舞斧◇用"輟斤"指失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