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棉、麻等織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
2.
名詞
古代的一種錢幣。
3.
名詞
(Bù)姓。
4.
動詞
宣布,宣告,對眾陳述。
5.
動詞
散布;分布。
6.
動詞
布置,安排。
7.
名詞
像布的東西。
8.
名詞
用布做成的物品。
1.
用麻、葛、絲、毛及棉花等纖維織成的可制衣物的材料。亦指用化學材料制成的膜狀物。如:塑料布。
1.出自《論語·鄉黨》齊,必有明衣,布。
2.出自《四書稗疏·論語》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云:“絲布澀難縫。”則晉宋閑猶有絲布之名。
3.出自《十洲記》又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取其獸毛以緝為布,時人號為火浣布。
4.出自《藝文類聚》蠻夷不蠶,采木綿為絮,皮圓當竹,剝古綠藤,績以為布。
5.出自《夫妻識字》劉二(唱)“男的變工去耕種,”劉妻(唱)“女的織布紡線線。”
2.
古代行實物貿易時,作為貨幣的一種,其長寬有定制。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金布律》布,袤八尺,福(幅)廣二尺五寸。布惡,其廣袤不如式者,不行。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凡貨,金錢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詳靡記云。太公為周立九府圜法:黃金方寸而重一斤;錢圜函方,輕重以銖;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長四丈為匹。
3.出自《鹽鐵論·錯幣》古者市朝而無刀幣,各以其所有易所無,抱布貿絲而已。
3.
引申指財貨。參閱王獻唐《中國古代貨幣通考》第一篇第二章。
1.出自《莊子·山木》林回棄千金之璧,而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
2.出自《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4.
指賦稅。
1.出自《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無職事者出夫家之征。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愿為之氓矣。
5.
公布;宣布。
1.出自《周禮·夏官·訓方氏》正歲則布而訓四方。
2.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約束既布,乃設??鉞,即三令五申之。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詔書蓋璽頒行論》天王之化,布於詔書;真主之威,昭乎金璽。
6.
陳述;表達;抒寫。
1.出自《國語·晉語四》敢私布於吏,唯君圖之!
2.出自《與陳伯之書》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3.出自《〈文選〉序》舒布為詩,既言如彼;緫成為頌,又亦若此。
7.
披露;顯露;宣示。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實深圖之。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敢布四體,唯大君命焉。
3.出自《后漢書·馮異傳》異頓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弘農群盜稱將軍者十余輩,皆率眾降異。
8.
施行。參見“布政”。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詩》曰:“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子實不優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3.出自《檄蜀文》布政垂惠而萬邦協和。
4.出自《王翰城刺史五十壽序》服政云者,為大夫以長人,布政得百專也。
9.
施予;布施。
1.出自《莊子·列御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2.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長歌行一》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3.出自《答竊議》是先代帝王,先布之以恩,后責之以效也。
10.
展開;伸開。參見“布指”。
1.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句卑布裳,剄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2.出自《南都賦》布綠葉之萋萋,敷華蕊之蓑蓑。
3.出自《臨終詩》天網布纮綱,投足不獲安。
11.
陳設;鋪設。
1.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圍布幾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
2.出自《東都賦》陳金石,布絲竹,鐘鼓鏗鍧,管弦燁煜。
3.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嘗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步復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
12.
為放置。
1.出自《莊子·徐無鬼》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
13.
布置。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
2.出自《三國演義》昔小婿入川之時,于此布下石陣,名“八陣圖”。
3.出自《東周列國志》厐涓布的陣法,孫臏一見,即能分說此為某陣,用某法破之。孫臏排成一陣,厐涓茫然不識。
14.
支上,搭上。
1.出自《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者追及無人之野,胥乃張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2.出自《世說新語·排調》陸曰:“既開青云睹白雉,何不張爾弓,布爾矢?”
3.出自《醒世姻緣傳》晁梁遠遠望見胡無翳來到,叫人布了跳板,上岸去迎。
15.
傳播;擴散。
1.出自《楚辭·九辯》愿沈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
2.出自《琴賦》洋洋習習,聲烈遐布。
3.出自《上知府王龍圖書》喧嘩紛紜,洋溢布出而不可掩。
16.
遍布;分布。
1.出自《漢書·匈奴傳下》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2.出自《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3.出自《權公墓碑》其余布處臺閣外府,凡百余人。
4.出自《論特奏名》臣等伏見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縣,例皆垂老,別無進望,惟務黷貨,以為歸計。
17.
撒;撒播。參見“布種”。
1.出自《邪溪祈雨文》自去秋至今,雨常不足,今麥苗將槁,稻種未布。
2.出自《野獲編·列朝一·賜講官金錢》每值講畢,輒布金錢于地,令諸臣競拾。
18.
謂向人敬食。
1.出自《紅樓夢》薛姨媽又命鳳姐兒布個菜兒。鳳姐笑道:“老老要吃什么,說出名兒來,我夾了喂你。”
2.出自《老殘游記》玙姑取茶布與二人,大家靜坐吃茶。
19.
指平整田垅。
1.出自《農書·農桑通訣·鋤治》第一次撮苗曰鏃,第二次平垅曰布。
20.
量詞。猶列、堆。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高??以錦示子猶,子猶欲之。??曰:“魯人買之,百兩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幣財。”
21.
通“膊”。參見“布唇枯舌”。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窮困無以圖之,布唇枯舌,焦心熱中。今君不辱而臨之,愿君圖之。
22.
通“鎛”。古代一種鏟形的金屬鑄幣,通稱“布幣”。
1.出自《管子·國蓄》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2.出自《荀子·榮辱》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
3.出自《史記·平準書》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4.出自《漢書·食貨志下》鑄作錢布皆用銅,淆以連錫。
23.
姓。晉有布興。見《廣韻·去暮》。
1.出自《廣韻?暮韻》布,姓。陶侃列傳有江夏布興。
1.齊心趨向同一目的。
1.同心共志,沒有兩意。
1.同心同德。語出《書.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1.一條心。
1.同"一心一意"。
1.全部更新。
1.形容點點滴滴,為數極少。
1.古人劃周天為十二次,以為木星一年行一次,十二年滿一周天,故以十二年為一星終,用以紀年。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團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學家。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精通歷法和天文。與梁令瓚一起制造黃道儀,用以重新測定一百五十多顆恒星位置;與南宮說等首次測量子午線1°的長度。著有《大日經疏》,并制訂《大衍歷》等。
1.猶一伙人;一干人。
1.謂簡短的書信。亦泛指信札。
1.如此;如許。
2.一經允許。
1.熏蕕相混。比喻善常為惡所掩。
1.古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
2.尋訪或尋覓一次。
1.一個字。
2.一句話;一番話。
3.謂陳述一次。
4.眾口一詞。
1.見"一言半語"。
1.見"一言半語"。
1.謂許多話歸結為一句話。
1.謂一言既出,即不能反悔,如白之染黑,不可復白。
駟古代四匹馬拉的車。一句話說出了口,四匹馬拉的車也難以追趕。表示說話算數的意思。語出《論語·顏淵》駟不及舌。”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的傳國寶器。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一樣重。形容人說話信譽極高,一言半語就起決定作用執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議。
1.謂滿口油腔滑調。
1.形容事情曲折復雜,非一語能夠說完。
1.一句話價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價值。
1.謂一句話可以亡國。
1.古詩中的一字句。
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漢書.蘇武傳》"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后因以"一雁書"為一封信的代稱。
1.謂有求必允。
1.即冬至節。
1.冬至后白天漸長,古代認為是陽氣初動,故冬至又稱"一陽生"。
化學式co。無色無臭氣體。微溶于水。具有可燃性和還原性。為煤氣和水煤氣的主要成分。極毒,通常講的煤氣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工業上由煤或焦炭不完全燃燒而得,實驗室中由甲酸被濃硫酸脫水制得。用作還原劑,一種氣體燃料,以及有機合成原料。
1.亦作"一要"。
2.帶子一條稱一腰。
3.稱裙褲一條。
1.見"一腰"。
1.猶因噎廢食。語本《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①一片樹葉。形容船小,也指小船萬里風波一葉舟|扁舟一葉。②長篇小說。王統照作。1923年發表。李天根的父親因封建家族的繼嗣之爭而憂憤早逝,與李天根有著朦朧愛情的慧姐被封建婚姻制度奪去了生命,護士蕓涵一家遭受不虞之災而家破人亡,正直的知識分子柏如被人暗算而無辜坐牢。這一切使李天根認定人生只有痛苦,而無美與愛。
1.即若耶溪。傳說西施浣紗處。
1.象聲詞。本為勞動時眾人齊發的聲音。引申而有同聲共嘆之義。
1.父親。
2.祖父。
3.嘆詞。表示驚訝。
1.方言。有隨便﹐馬虎﹐不負責﹐不高明等意。
1.猶耶許。
1.揶揄。耍笑﹑嘲弄。
1.耍笑,嘲弄。
1.猶揶揄。
嘲笑屢遭揶揄。
1.襯詞。無義。
①助詞。表示只好這樣;算了你不去也罷,只是少了一個人。②助詞。前后連用,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如此你去也罷,不去也罷,與我無關。
1.襯詞。無義。
1.見"也哥"。
1.也可以。表示許可。
2.也可以。表示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