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幤”。
2.
繒帛。古代常用作祭祀或饋贈的禮品。
1.出自《書·召誥》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2.出自《儀禮·聘禮》幣美則沒禮。
3.出自《宋史·理宗紀五》賈似道賜金器千兩,幣千匹。
4.出自《輟耕錄·瘞鶴銘》乃裹以玄黃之幣,藏茲山之下。
3.
泛指祭品。
1.出自《吳船錄》相傳下有淵水,神龍所居,凡七十二洞,歳旱則禱於第三洞,初投香幣不應,則投死彘及婦人弊履之類。
2.出自《國語·魯語上》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
4.
泛指車馬皮帛玉器等禮物。
1.出自《儀禮·士相見禮》凡執幣者不趨,容彌蹙以為儀。
2.出自《國語·魯語上》哀姜至,公使大夫、宗婦覿用幣。
5.
貨幣。
1.出自《管子·國蓄》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
2.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吳王濞倍德反義,誘受天下亡命辠人,亂天下幣。
3.出自《漢書·食貨志下》于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救民。
6.
贈送。
1.出自《莊子·說劍》聞夫子明圣,謹奉千金以幣從者。
2.出自《史記·趙世家》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
7.
通“敝”。
1.出自《國語·魯語上》不腆先君之幣器,敢告滯積,以紓執事;以救弊邑,使能供職。
1.輕侮的書信。
1.見"嫚娒"。
1.褻狎戲謔。
1.輕侮的言辭。
1.輕侮,欺侮。
2.和緩。
1.見"嫚游"。
1.輕侮的言辭。
1.語本《易.系辭上》"慢藏誨盜。"謂因保管不慎,招致盜竊◇用以指憧[妥善保管的財物。
1.張帷幔圍繞如城,故稱"幔城"。
1.亦作"幔幙"。
2.帷幕。
1.見"幔幕"。
1.用帳幔張蓋的臨時官署。
1.用帷幕圍成的房間。
1.用帳幕圍成的亭子。
2.指福建武夷山。因山上有幔亭峰勝境,故稱。
1.帷幕。
1.帳篷。
1.帷幕。
1.簾子。
1.亦作"慢憆"。
2.輕慢驕傲。
1.戲曲中節拍緩慢的曲調,與"快板"相對。適宜于表現比較復雜的內心感情。
1.輕慢背叛。
1.傲慢不遜。
1.腳步緩慢;緩慢的腳步。
1.輕慢殘害。
1.疏于治理或保管。
1.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盜竊。
1.臨朝不嚴肅。
1.停靠的車站較多,全程行車時間較長的火車。與"快車"相對。
2.在使用中放慢速度的機器。亦泛指放慢了進度的工作。
1.見"慢傲"。
1.亦作"慢訑"。
2.怠忽松弛。
1.懈怠動搖。
1.亦作"慢詞"。
2.不恭敬的言詞。
1.謂心胸廣大,憂民之憂。
1.怠慢,招待不周到。
1.輕忽怠惰。
2.猶怠慢。
1.以某事物為荒誕而輕慢之。
1.見"慢弛"。
1.放縱無道。
2.宋代稱斜坡道為慢道。
3.莫說。意謂這事情不在話下。
1.猶慢吞吞。
1.詞曲的一種格調。因曲調舒緩而得名。也有由單調小令演化為中調﹑長調而稱慢的,如《浪淘沙慢》﹑《木蘭花慢》等。
1.慢性發作的毒品。
1.猶輕薄,不莊重。
1.猶怠慢。
1.怠惰。
1.輕忽法令。
1.細膩潤澤的肌膚。
1.便服。
2.指輕盈的服裝。
1.謂慢而細致的操作能培養出精巧的匠師。
1.緩慢的操作會產生出精巧的產品來。引申指做事不急于求成會產生良好效果。
1.怠忽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