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逃跑;逃亡。
2.
動詞
〈書〉拖欠;拖延。
1.
逃竄,逃亡。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
2.出自《劉統軍碑》蔡卒幸喪,圍我許郛;新師不牢,劻勷將逋。
3.出自《氣英布》殺的那楚項羽促律律向北忙逋。
4.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二》訊問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仆逋矣。
2.
指逃亡的人。
1.出自《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可以懷遠,可以柔逋。
2.出自《柳州羅池廟碑》於是民業有經,公無負租,流逋四歸。
3.
拖欠,積欠。
1.出自《漢書·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2.出自《南海神廟碑》於是免屬州負逋之緡錢廿有四萬,米三萬二千斛。
3.出自《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丁口少多無所匿,賦稅厚重無所逋。
4.
指所欠賦稅債物。
1.出自《福建運使直顯謨閣少卿趙公墓志銘》公請諸司合奏,釋舊逋,禁預借,百年弊事絕矣。
2.出自《快園道古·經濟》上曰:“積逋不償,民困可知,若逮其官,必責於民,民重困矣!”并所逋赦之。
5.
引申指拖欠未了之事。
1.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新版后記》續成此書,了此宿逋。
6.
懈怠;稽遲;拖延。參見“逋慝”。
1.出自《晉書·蔡謨傳》於是公卿奏曰:“司徒謨頃以常疾,久逋王命。”
2.出自《許國公神道碑銘》常山幽都,孰陪孰扶,天施不留,其討不逋。
7.
通“膊”。暴露。
1.出自《法言·先知》病者獨,死者逋。
1.光閃爍貌。
1.見"睒閃"。
1.驚視貌;疾視貌。
1.疾視。
2.光閃爍貌。
1.驚視貌。
1.亮光閃爍不定。
1.亮光忽明忽暗,搖動不定貌。
2.比喻說話吞吞吐吐。
1.閃耀。
1.毀謗倨傲。
1.譏訕毀謗。
1.譏笑鄙視。
1.譏笑批駁。
1.毀謗藐視。
1.形容難為情。
1.毀謗指斥。
1.毀謗貶逐。
1.詆毀非議。
1.毀謗譏刺。
1.羞澀﹑難為情的樣子。
1.見"訕搭搭地"。
1.訕毀誹謗。
1.訕謗指責。
1.毀謗。
1.訕笑譏諷。
1.詆毀攻訐。
1.見"訕筋"。
1.亦作"訕斤"。
2.因羞慚或惱怒而臉紅筋脹。
1.形容詭秘而嘲弄的神情。
1.譏笑騰口。
2.猶斗嘴。
3.伶牙俐齒。
1.譏毀詬罵。
1.厚臉皮。
2.方言。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臉。
1.指譏訕和非議。
1.詆毀咒罵。
1.訕毀斥責。
1.嘻皮笑臉。
1.訕謗鄙棄。
1.譏笑嘲諷。
1.譏笑責備。
1.譏毀羞辱。
1.羞慚貌﹔難為情的樣子。
1.毀謗在上位者。多指毀謗君王。
1.詬詈的惡聲。
1.謂眾口毀謗。
1.譏諷唾辱。
1.訕謗怨望。妄﹐用同"望"。
1.譏笑輕侮;訕笑侮慢。
1.譏笑。
2.厚顏強笑﹔勉強裝笑。
1.譏笑﹐調侃。
1.謂閑得無聊﹐磨牙斗嘴以為笑樂。
1.詆毀﹑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