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遮掩;遮蔽。
2.
名詞
古代歷法稱七十六年為一蔀。
3.
名詞
用于地名。
4.
形容詞
幽暗。
1.
覆蓋于棚架上以遮蔽陽光的草席。
1.出自《易·豐》豐其蔀。
2.
引申為覆蓋。
1.出自《易·豐》豐其屋,蔀其家。
2.出自《后漢書·蔡邕傳》欲豐其屋,乃蔀其家。
3.出自《次韻答毛學博》文家俗見蔀千層,嫵媚誰曾識魏徵。
3.
古歷法名詞。我國漢初所傳六種古代歷法,以十九年為章,章有七閏。四章為蔀,二十蔀為紀,六十蔀為元。冬至與月朔同日為章首,冬至在年初為蔀首。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
2.出自《北史·儒林傳上·李業興》造九宮行棋歷,以五百為章,四千四十為蔀。
3.出自《五經大義終始答問八》大橈作甲子,一日亦用之,一歲亦用之,一章一蔀亦用之。
1.古代背心之別稱。
2.金代婦女所服的套衣。
1.見"輟閡"。
1.停筆。
1.猶輟食。
1.停步。
1.謂免去職務。才,通"裁"。
1.放下扶杖。
1.停止朝議。
2.皇帝停止臨朝聽政。
1.古代舂筑時,以歌相和,以杵聲相送,用以自勸。里中有喪,則舂筑者不相杵。見漢賈誼《新書.春秋》﹑《史記.商君列傳》◇以"輟舂"表示對死者的哀悼。
1.憂郁貌。輟,通"惙"。
1.撤除防務;不設防。
1.取出俸祿。輟,通"掇"。
1.中止耕作。
1.謂不堅利。
1.停筆,擱筆。
1.停筆藏牘,謂停止寫作。牘,古代寫字用的狹長木板。
1.亦作"輟硋"。
2.阻礙,阻隔。
1.舍己。
1.停車。
1.謂中止寫作。
1.《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謂自從搭檔的人死后已不舞斧◇用"輟斤"指失去知己。
1.斷渡。謂河水干涸。
1.展開書卷。輟,通"綴"。
2.放下書卷。
1.斷絕,中斷。
1.阻斷水流;斷流。
1.停留,留止。
1.調動,移動。那,通"挪"。
1.拋棄。
1.突然停止貌。
1.停止飯食。多形容哀傷或發憤之情。
1.放手;停手。
1.靜止的水。
1.謂中途停止。
1.撤去包圍。
1.猶輟食。
1.猶辭謝。
1.停止。
1.中途停學。
1.停止勞作;停業。
2.停止學業。
3.謂停止閱讀。
1.停止。
1.謂取物相贈。輟,通"掇"。
1.停止戰斗。
1.停職,停止工作。
1.停止。
1.超絕,杰出。
1.有帷幕的車子。
1.并駕齊驅。
1.猶拼湊。
1.聲響盛大貌。
1.并連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