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書〉表示“沒有誰”或“沒有哪一種東西”。
2.
副詞
別;不要(表示制作)。
3.
副詞
表示揣測或反問。
4.
名詞
(Mò)姓。
5.
〈古〉同“暮”mù。
6.
副詞
副詞,不。
1.
代詞。沒有誰;沒有什么(指處所或事物)。
1.出自《易·益》莫益之,或擊之。
2.出自《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3.出自《鹽鐵論·非鞅》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於私仇,故孝公卒之日,舉國而攻之,東西南北,莫可奔走。
4.出自《劉伯繩先生墓志銘》塞門掃軌,鄰右莫窺其面。
2.
副詞。表示否定。不,不能。
1.出自《詩·邶風·終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2.出自《荀子·解蔽》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身不知先,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
3.出自《史記·陳丞相世家》高帝既出,其計祕,世莫得聞。
4.出自《漢書·匈奴傳上》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善馬,左右或莫敢射,冒頓立斬之。
5.出自《蜀道難》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
安定。
1.出自《詩·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4.
通“慔”。勉勵。
1.出自《淮南子·繆稱訓》其謝之也,猶未之莫歟?
5.
通“膜”。指生物內部的薄皮形組織。
1.出自《禮記·內則》去其皽
6.
通“漠”。廣大。
1.出自《莊子·逍遙游》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
7.
通“寞”。寂寞;沉寂。
1.出自《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唼妤》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暗莫而昧幽。
2.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3.出自《送夢敦學士假歸桐城》詩飛騰何限云中鶴,寂莫空余澗底鱗。
8.
通“謨”。謀;謀劃。
1.出自《詩·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
9.
通“劘”。削。
1.出自《管子·制分》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鐵。
10.
姓。漢有莫氏。見《史記·游俠列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莫氏,即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官氏志邢莫氏改為莫氏,望出江陵。
11.
副詞。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
1.出自《論語·述而》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2.出自《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詩賦詩分氣象,佳句莫頻頻。
3.出自《滿宮花》詞盼天涯,芳訊絕,莫是故情全歇。
12.
副詞。表示勸戒。不要;不可,不能。
1.出自《史記·商君列傳》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中》其去剛卯,莫以為佩;除刀錢,勿以為利!
3.出自《明府帖》當日緣明府共飲,遂闕問,愿足下莫見責。
1.烽火。
1.水燒干的鍋。燋,通"焦"。
1.枯槁。燋,通"焦"。
1.比喻禍患。
1.枯萎的花。
1.同"焦黃"。
1.使金石銷熔。形容酷熱。
1.枯萎卷縮。燋,通"焦"。
1.干枯。燋,通"焦"。
1.燒焦糜爛。燋,通"焦"。
2.指死亡,滅亡。
1.焦慮勞累。燋,通"焦"。
1.晉石虎的浴池名。用燒燙的銅龍置于水中,使池水保持溫熱,故名。
1.猶憂慮。燋,通"焦"。
1.燋爛沉淪。燋,通"焦"。
1.憔悴貌。
1.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干旱。燋,通"焦"。
1.灼熱。
1.燒焦。燋,通"焦"。
1.聲音急促。燋,通"噍"。
1.燒焦。燋,通"焦"。
1.灼熱而熔化。
1.著急﹑害怕。燋,通"焦"。
1.含燋毒之銅。
1.同"焦頭爛額"。
1.燒盡。
1.同"焦尾"。
2.琴名。
1.憂慮,著急。燋,通"焦"。
1.熱煙。
1.凋零摧折。燋,通"憔"。
1.焦急戰栗。燋,通"焦"。
1.燒焦﹑摧折。
1.燒焦的種子。燋,通"焦"。
1.火炬。
1.燒焦的燈芯。燋,通"焦"。
1.燒焦。燋,通"焦"。
1.即銀礦砂。
1.海中巖石邊緣地帶。借喻人生險途。
1.高聳貌。
1.即池鷺。
1.謂鵁鶄之子銜其母翅而飛。
1.指鷦明鳥羽上的金光。
1.鳥名。鵓鴣。
1.鳥名。形小,體長約三寸。羽毛赤褐色,略有黑褐色斑點。尾羽短,略向上翹。以昆蟲為主要食物。常取茅葦毛毳為巢,大如雞卵,系以麻發﹐于一側開孔出入,甚精巧,故俗稱巧婦鳥。又名黃脰鳥﹑桃雀﹑桑飛等。
2.此鳥形微處卑,因用以比喻弱小者或易于自足者。
1.謂鷦鷯以一枝棲身。比喻聊可安身之處。
1.焦螟與蚊蟲。比喻極微小的東西。鷦﹐通"焦"。
1.《莊子.逍遙游》"鷯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后遂以"鷦枝"比喻聊可自慰的處境。
1.蟬的一種。
1.焦螟。傳說中一種微蟲名。
1.傳說中巨獸。
1.一種溫器。三足有柄﹐用以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