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反芻類,四肢細長,尾巴短,一般雄的頭上有角,個別種類雌的也有角,毛多為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種類很多,如梅花鹿、馬鹿等。
2.
名詞
比喻爭奪的對象。
3.
名詞
(Lù)姓。
1.
哺乳綱鹿科動物的通稱。四肢細長,尾巴短,通常雄性頭上有角,個別種類雌性也有角,也有雌雄均無角的。毛多是褐色,有的有花斑或條紋,聽覺和嗅覺都很靈敏。我國所產(chǎn)種類很多,有麝、麂、水鹿、梅花鹿、白唇鹿、馬鹿、麋鹿、駝鹿、馴鹿、獐、麅等。
1.出自《詩·召南·野有死麇》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2.出自《魯山山行》詩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2.
比喻政權或爵位。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2.出自《贈陳無逸秀才》詩在鹿忘守穴,挃足乃焉而。
3.出自《秋日坐秦淮水榭聞故老談金陵遺事》詩荊榛曾記從龍日,鼙鼓還傳失鹿年。
3.
粗;粗劣。參見“鹿布”。
1.出自《呂氏春秋·貴生》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
4.
糧倉。
1.出自《國語·吳語》市無赤米,而囷鹿空虛。
5.
通“麓”。山腳。
1.出自《易·屯》六三,即鹿無虞。
2.出自《春秋·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6.
通“角(jué)”。古代酒器。
1.出自《隸釋·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君於是造立禮器,樂之音符鐘、磬、瑟、鼓、雷、洗、觴、觚、爵、鹿、柤、豆。
7.
用同“録”。參見“鹿鹿”。平凡。
1.出自《漢書·蕭何曹參傳贊》蕭何、曹參皆起秦刀筆吏,當時錄錄未有奇節(jié)
2.出自《祭平夷侯周九苞文》鹿鹿如余,列公之盟,亦謬稱雁行。
8.
用同“轆”。參見“鹿子”。船的桅桿上絞動帆的裝置。
1.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懊儂歌八》長檣鐵鹿子,布帆阿那起。
9.
姓。漢有巴郡太守鹿旗,后魏有黃門侍郎鹿愈。參閱《姓解》卷三。
1.出自《廣韻?屋韻》鹿,姓。《風俗通》云:“漢有巴郡太守鹿旗。”
10.
比喻掌權的人。
1.出自《文選·揚雄〈解嘲〉》往昔周網(wǎng)解結,群鹿爭逸。
1.晉王凝之妻謝道韞有文才﹐后人因稱才女為"謝娘"。
2.唐宰相李德裕家謝秋娘為名歌妓◇因以"謝娘"泛指歌妓。
1.指晉女詩人謝道韞。
2.泛指女郎或才女。
1.相傳晉王凝之弟獻之曾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凝之妻"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事見《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遂用作稱頌才女的典故。
1.指謝家上品門第。
1.水苦荬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水苦荬》。
1.舊時對人表示答謝的一種文體。
1.酬謝的禮金。
1.辭謝遣散。
1.舊時婚俗﹐迎娶后﹐婿往女家致感謝意﹐謂之"謝親"。招女婿的﹐新娘往夫家致感謝意﹐亦稱"謝親"。
1.宋元習俗﹐男女婚后三日﹐婿家備酒宴岳父母及媒人﹐稱"謝親酒"。
1.感謝。
1.亦作"謝丘"。
2.復姓。春秋魯有謝丘章。見《漢書.古今人表》。《元和姓纂》卷九引此作"謝邱"。
1.詞牌名。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鎮(zhèn)浙西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后改此名。亦曰《夢江南》。"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梅》﹐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此詞到宋代始為雙調﹐又名《安陽好》﹑《夢仙游》﹑《步虛聲》﹑《壺山好》﹑《望蓬萊》﹑《歸塞北》。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韻。參閱《詞譜.憶江南》。
1.除去。
2.謝絕。
1.謂承認自己的過失﹐請求原諒。
1.山名。在江西省萬載縣北七十里。
1.感謝上級或長輩的賞賜。
1.指南朝宋謝靈運。
2.死去。
1.指晉謝安。安﹐字安石﹐故稱。
東晉大將。字石奴,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安弟。公元383年前秦南侵,宰相謝安任命他為都督,統(tǒng)兵抵御,依賴侄謝玄與劉牢之率北府兵力戰(zhàn),取得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搜刮聚斂,為時人所譏。
1.猶避世﹐謂不問世事。
2.猶謝世﹐謂死亡。
猶去世、逝世。指人死去,用于老年人故人謝世。
1.辭職﹔免除俗事。
2.謂去世。
1.斜持戈矛。謂邪擊。
1.佛教指無視因果道理的謬論。泛指乖謬不合理的見解。
1.佛教語。謂邪見參差交錯如網(wǎng)。形容邪見深廣。
1.佛教指邪人所標榜的邪見,以大將之幢旗為喻。
1.縱橫交錯。
1.旁門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別。
1.始喪時所戴的孝巾。
1.佛教語。指邪見之所在。
1.見"邪徑"。
1.斜行度越。
1.邪惡詭詐。
1.謂心傷的人無故而哭。
1.方言。壞念頭。
1.猶邪臣。
1.乖戾不正。
1.妖邪災沴。
1.謂輾轉升任地方長官。
1.古代深衣的領子。
1.較正道近便的小路。
2.比喻不正當?shù)耐緩健?/p>
1.喻指不正派的人。
1.指邪惡騷亂之事。
2.指精神失常之態(tài)。
1.謬說,邪曲之論。
1.日本古國名。約公元一世紀末二世紀初出現(xiàn)在九州北部,公元四世紀末亡于古大和國。
1.邪惡放縱。
1.奸邪而善諂媚。
1.作祟害人的鬼怪。
1.比喻邪念,壞主意。
2.方言。反常,出乎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