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車輪輾軋。
1.出自《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以惡轆物,如火自??。
2.
見“轆轤”。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裝置。
1.出自《世說新語·排調》顧曰:“井上轆轤臥嬰兒。”
2.出自《齊民要術·種葵》井別作桔槔、轆轤。
3.出自《念奴嬌·中秋月》詞參橫斗轉,轆轤聲斷金井。
4.出自《斗鵪鶉·題情》套曲秋聲和轆轤砧韻敲,淅零零細雨灑芭蕉,初凋。
5.出自《青春之歌》在井臺上,她又碰見了鄭傻子。他正搖著轆轤在打水。
3.
見“轆轤”。機械上的絞盤。
1.出自《六韜·軍用》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長二丈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張之。
2.出自《修功德記》曳其栿檁,憑八股之轆轤;上墼運泥,斡雙輪于霞際。
3.出自《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記》南堰挽舟設轆轤,北堰則徒手舉之,故其舟尤小也。
4.
見“轆轤”。車輪。
1.出自《隴頭水》詩人言此水聲聲別,盡是征夫眼中血,萬古千秋共嗚咽。嗚咽聲,流未已;轆轤聲,行不止。
5.
見“轆轤”。比喻如轆轤般圓轉。
1.出自《文心雕龍·聲律》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飏不還,并轆轤交往,逆鱗相比。
2.出自《鴛鴦牒》李秀蘭、徐月英談諧歌笑,機捷轆轤。
6.
見“轆轤”。喻心中情思如轆轤般反復上下。
1.出自《潮嘉風月記·麗品》然以學使尊嚴,何敢遽為毛遂,轆轤於中,莫可排解者累日矣。
7.
見“轆轤”。指轆轤劍。參見“轆轤劍”。
1.出自《張公子行》俠客白云中,腰間懸轆轤。
2.出自《邊思》詩漢將邊方背轆轤,受降城北是單于。
3.出自《上都行送張伯玉》詩寶此金轆轤,去去延平津。
8.
見“轆轤”。詩格名稱之一。參見“轆轤體”。
1.出自《通雅·釋詁》八病之外,又有折腰、聯句、轆轤,又有退韻、回文、反覆、扇對、探題,詩格固多。
9.
見“轆轤”佛教語。即轆轤劫。參見“轆轤刼”。
1.出自《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積二十轆轤,共三萬三千六百萬年,為一成劫。
1.天賦的才華。
1.謂稟賦與操守。
1.亦作"稟詞"。
2.舊時稱向上書面或口頭陳述的言詞。
1.舊指官員赴外地任所前﹐謁見長官請示辭行。
1.官家的賜與。
1.猶懔遵。
1.亦作"稟粹"。
2.天資醇粹。
1.亦作"稟達"。
2.向上級報告。
1.官家以糧食借給他人。
1.亦作"稟單"。
2.舊時向衙門陳述事情的文件。
1.亦作"稟牘"。
2.呈給上級的文書。
1.猶受教。
1.猶取法。
1.天賦的資質。
1.指俸祿。
1.猶敬服。
1.猶稟賦。
1.亦作"稟復"。
2.向尊長回報。
人的品性、智力、體魄等方面的整體素質稟賦優良。
1.亦作"稟告"。
2.向上級或尊長報告事情。
1.亦作"稟給"。
2.猶稟食。
1.官府給予糧食。
1.承受天地自然的化育。
1.承受火的鍛煉。
1.謂俸給及借貸。
1.泛指糧餉。
1.亦作"稟見"。
2.謂晉謁在上者。
1.亦作"稟懼"。
2.敬慎戒懼。
1.亦作"稟控"。
2.指向上控告。
1.供給糧食。
1.谷倉的谷物。
1.秉受靈秀之氣。
1.亦作"稟令"。
2.猶受命。
1.亦作"稟履"。
2.謂天生的舉止。
1.亦作"稟明"。
2.向尊上說明情況。
1.奉行命令;接受命令。
2.指受之于天的命運或體性。
1.亦作"稟氣"。
2.天賦的氣性。
1.亦作"稟墻"。
2.衙門前的照墻。
1.亦作"稟請"。
2.向上請求。
1.謂以公糧賑濟百姓。
1.猶受生。
2.稟性。
1.亦作"稟圣"。
2.舊謂天賦圣明。
1.猶給予。
1.謂官家給食。
1.亦作"稟受"。
2.猶承受。舊常指受于自然的體性或氣質。
1.給予。
1.亦作"稟朔"。
2.奉行正朔。喻臣服。
1.舊時指向衙門控告。
1.亦作"稟筭"。
2.猶運籌。
1.衙門里所設的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