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遠。
2.
名詞
朝代名,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公元907—1125年)。
3.
名詞
指遼寧。
4.
名詞
(Liáo)姓。
5.
名詞
〈書〉久遠。
1.
遙遠。參見“遼遠”。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閑遼故音庳,弦長故徽鳴。
2.出自《瀧吏》詩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
3.出自《玉合記題詞》生故修窈,其音若絲,遼徹青云,莫不言好。
2.
開闊;遠大。
1.出自《截樹》詩開懷東南望,目遠心遼然。
2.出自《少年中國之說》天地大矣,前途遼矣,美哉我少年中國乎!
3.
久遠。
1.出自《詠懷》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
2.出自《詛楚文》詩遼哉千載后,發我一笑粲。
4.
疏遠。
1.出自《抱樸子·交際》凡此數者,皆世所好,莫不眈之,而余悉闕焉,故親交所以尤遼也。
5.
差距大;懸殊。
1.出自《唐國史補》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軍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同在使幕,或譏其年輩相遼。
2.出自《黃甘陸吉傳》雖美惡之相遼,嗜好之不齊,亦焉可勝道哉。
3.出自《外論二》而早暮遲速又非大相遼也,遠者五六年,近者三四年,其尤近者或在朝夕耳。
6.
朝代名。公元916年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創建,在我國北部。初名契丹,947年改稱遼,983年復稱契丹,1066年再改稱遼,1125年為金所滅。
1.出自《賀呂相公兼樞密啟》然德有重儆,運無常安,遼種寒盟,羌酋盜塞,保障四鄙,未使窮追。
2.出自《宋史·田重進傳》三年,率師入遼境,攻下岐溝關。
3.出自《錢塘遺事·夾攻遼金》一旦從女真之請,議夾攻遼,高麗嘗遣使尋醫托其言以勸中國矣。
7.
區域名。指遼東或遼西。
1.出自《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遼土之不壞,實度是賴。
2.出自《舊唐書·許敬宗傳》太宗大破遼賊於駐蹕山。
3.出自《野獲編·兵部·梅客生司馬》朝廷大震,乃上疏力薦遼帥李如松往討。
8.
遼河的簡稱。
1.出自《水經注·大遼水》《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外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注於遼。
2.出自《舊唐書·張儉傳》儉因進兵渡遼。
9.
遼寧省的簡稱。
10.
通“僚”。
1.出自《隸釋·漢沛相楊統碑》朝廷愍惜,百遼嘆傷。
在湖北省西北部、武當山北麓、襄渝鐵路線上。1970年設市。因市境百二河和犟河筑有十個堰得名。人口444萬(1995年)。為新興的汽車工業城市,有著名的第二汽車制造廠。
1.比喻民少官多。
2.比喻多頭領導,命令不一,使人無所適從。
1.花名。即十樣錦。
1.十種錦緞。元戚輔之《佩軒楚客談》"﹝后蜀﹞孟氏在蜀時制十樣錦﹐名長安竹﹑天下樂﹑雕團﹑宜男﹑寶界地﹑方勝﹑獅團﹑象眼﹑八搭韻﹑鐵梗衰荷。"后亦以指其中的某一種。
2.宋代任官中散大夫﹑中奉大夫者有十種恩遇,稱"十樣錦",亦用以為其官名的代稱。
3.合奏樂名。
4.花名。老少年之紅﹑紫﹑黃﹑綠相間者。
5.花名。菊花的一種。一本所開的花,形狀各異,顏色多種。參閱《廣群芳譜.花譜二七.菊花一》。
1.按十分取一的稅率抽稅。相傳為夏商周三代的田稅制度。
1.猶言千分之十﹑百分之一。謂在大量中保存極少的一部分。語出晉陸機《嘆逝賦》"顧舊要于遺存,得十一于千百。"
1.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的十個原則。
2.道家亦倡此說。
1.《易》的《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十篇,相傳為孔子所作,總稱"十翼"。翼,輔助。
1.國家借以強盛的十項措施。
1.桃樹的一種。果實呈圓形﹑色青,味甘酸,肉粘著于核。
2.指這種桃的果實。
3.詞牌名。宋曾憊《樂府雅詞》錄無名氏詞賦十月桃,即以為調名。宋黃大輿《梅苑》錄無名氏詞以同調詠十月梅,故亦名《十月梅》。雙調,平韻,有九十九﹑九十八字二體。宋張元干有《十月桃》詞。
1.謂長期清苦勤讀。窗,亦作""。
1.佛教語。謂每月持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
1.指一月中規定禁止執行死刑﹑屠宰﹑漁釣的十天。此法始于唐律。
1.十個手指。
2.借指雙手。
3.指十個足趾。詳"十指倉"。
4.十個要旨。
1.指襪子。
1.謂十個指頭的痛楚都與心息息相通。
2.比喻關系異常密切。
1.佛家語。一條重要的戒律。與四十八輕戒相對。即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違犯此十條者構成破門罪,將被逐出僧團。
1.泛指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
1.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指戰國時博學廣聞﹑不法先王的十個人。即范雎﹑魏牟﹑田文﹑莊周﹑慎到﹑田駢﹑墨翟﹑宋钘﹑鄧?﹑惠施。
2.很多的果實。
1.指物呈"十"字形。
2.十個字。參見"十字格"。
1.裂紋呈十字形的蒸餅。
1.兩頭有齒的鎬,鎬頭與柄呈十字形。
1.指五言律詩中頷聯或頸聯每聯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基督教的主要標志,象征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死亡以救贖人類。代表基督本身和基督教信仰。十字架原為古代處死刑的一種刑具。基督教認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故用作標志。在西方文學中,一般也用十字架比喻苦難。
1.交叉象十字形的街道。
1.十字街頭。
1096-1291年間西歐天主教會、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對地中海東岸地區進行的侵略性遠征。前后共八次。遠征軍以拯救被異教徒”(穆斯林)占領的耶路撒冷圣地為借口,士兵衣服上縫有十字標志。1099年十字軍占領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等國家。1187年耶路撒冷被埃及蘇丹薩拉丁收復。1291年十字軍在東方最后一個據點阿克城喪失,標志十字軍東侵的最終失敗。
1.見"十字路口"。
1.指明時由內官監(以宦官充任)掌管的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承運﹑廣運﹑廣惠﹑廣積﹑贓罰等十所倉庫。本以十干各字依次為名,因"己"字與"已"字形近,而"已"者止也,故戊字庫以后各庫不再沿用十干。
1.十字街。
1.街道或道路縱橫交叉的地方。
2.比喻社會生活中不同道路的交集點。
1.道路橫直交叉的地方。
1.見"十總布"。
1.指宋時支持﹑迎合王安石的鄧綰﹑李定﹑王子韶等十人。
1.亦作"什末"。同"甚"。
2.疑問代詞。表示疑問。
3.疑問代詞。表示無須,不必。
4.疑問代詞。虛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5.疑問代詞。任指。表示無例外。 6.疑問代詞。任指。用于前后照應,表示前者決定后者。 7.疑問代詞。用于列舉,表示等等﹑之類的意思。 8.疑問代詞。用于否定。表示不同意﹑不以為然。 9.疑問代詞。表示憤慨﹑不滿或驚訝。
1.古代兵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伯。因以"什伯"泛指軍隊基層隊伍。
2.謂超過十倍﹑百倍。
1.舊時民間曲藝的一種。由蓮花落發展而成。用鑼﹑鼓﹑鐃﹑鈸等多種打擊樂器伴奏,以演唱故事人物。
1.舊時兵制,十人為什,置一長,稱什長。
1.雞鴨等家禽的內臟做食品時的總稱。
用多種多樣東西制成或匯集在一起之物炒什錦|什錦糖。
用多種多樣東西制成或匯集在一起之物炒什錦|什錦糖。
1.十分之九。指絕大多數。
1.各種日用器具。
2.指各種工具。
1.指古代軍隊編制中的什長。
代詞。①指所要問的事物什么人|干什么|說什么哪?②表示不定指什么時候來都行|有什么吃什么。③用疑問詞表示不滿、驚訝等這是什么話|什么玩意兒|什么!你還要去!
1.世面。指社會上各方面的情況。
1.見"什"。
1.本指《詩經》中的詩作,后亦泛指詩篇。
1.指各種生產用具或生活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