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噴射出來;向外濺出。
2.
動詞
突然碎裂。
3.
動詞
比喻突然說出。
1.
“逬”的新字形。
2.
散裂;斷裂。
1.出自《世說新語·方正》桓大司馬詣劉尹,臥不起。桓彎彈彈劉枕,丸迸碎床褥間。
2.出自《徐霞客游記·黔游日記一》東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峽。
3.出自《儒林外史》那扯繩的皂隸用力把繩一收,只聽格喳的一聲,那夾棍迸為六段。
3.
涌出;噴射。
1.出自《文選·潘岳〈寡婦賦〉》口嗚咽以失聲兮,淚橫迸而沾衣。
2.出自《琵琶行》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3.出自《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皮膚內迸出了許多惡血,毒氣泄盡,連癩瘡漸漸好了。
4.
冒;頂破。
1.出自《游茅山》詩石面迸出水,松頭穿破云。
2.出自《茶園十二韻》牙新撐老葉,土軟迸新根。
3.出自《木棉花開》詩東皋幾日生意早,新芽迸土抽瑤簪。
5.
蹦;跳。
1.出自《和沈參軍招友生觀芙蓉池》珠墜魚迸淺,影多鳧泛遲。
2.出自《兒女英雄傳》鄧九公聽到這里,早迸起來嚷道:“老弟呀,痛快煞我了!”
3.出自《負曝閑談》還有一樣蝦子,拿上來用一只磁盆扣著,及至揭開蓋,那蝦子還亂迸亂跳。
6.
掙扎。
1.出自《豆棚閑話·介之推火封妒婦》伯玉驚得魂飛天外,猛力一迸,忽然蘇醒,不覺乃是南柯一夢。
2.出自《綠野仙蹤》少刻,唇青面黑,將身子往起一迸,大叫了一聲……就嗚呼哀哉了。
7.
繃緊;板著。
1.出自《張天師》你看那雪天王迸著一個冷臉兒。
2.出自《金瓶梅詞話》伯爵見西門慶迸著臉兒,待笑說道:“哥,你是個人,連我也瞞著起來。”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衛朝奉也不答應,迸起了面皮,竟走進去。
8.
通“併”。并合。參見“迸集”。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山阜猥積而崎嶇,泉流迸集而咉咽。
2.出自《海賦》驚浪雷奔,駭水迸集。
3.出自《花月痕》癡珠一想到此,便似君山之涕、阮籍之哀、唐衢之慟一時迸集。
9.
散走;四散而逃。
1.出自《三國志·蜀志·譙周傳》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2.出自《晉書·江統傳》老幼系虜,丁壯降散,禽離獸迸,不能相一。
3.出自《升陽殿故址》詩縱火寢廟平,揮戈君臣迸。
10.
指逃;奔。
1.出自《宋書·索虜傳》廣等矢盡力竭,大敗,廣、霸、談之等各單身迸還。
2.出自《紅梨花》我為甚直抄過綠徑慌忙迸,我則怕遲到藍橋淹了尾生。
11.
指向外突然發出,迸發。
1.出自《彷徨·孤獨者》敲釘的聲音一響,哭聲也同時迸出來。
2.出自《凍土》愁眉苦臉的趙老瞎,嘴里很銃地迸出一個字:“去!”
12.
通“屏”。斥逐;排除。
1.出自《禮記·大學》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
2.出自《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今人鄙薄時文,幾欲迸諸筆墨之外,何太甚也!
3.出自《資政新篇》若每日無三個時辰工夫者,即富貴亦是惰民,準父兄鄉老擒送,迸諸絕域,以警頹風之漸也。
13.
通“屏”。憋;強忍。
1.出自《官場現形記》又迸了半天,黃三溜子才說得一句:“職道家里辦鹽。”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還虧得這一嚇,把我笑都嚇退了,不然,我迸了一肚子的笑,又不敢笑出來。
3.出自《續啼笑因緣》張口結舌,喉嚨里迸住了一口氣。
4.出自又如:迸息;迸氣。
14.
通“屏”。隱藏,逃跑。參見“迸伏”、“迸走”。
1.出自《宋史·宦者傳一·王繼恩》余賊迸伏山谷間,州縣有復陷者。
2.出自《上言破袁紹》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余級。
3.出自《南史·宋南郡王義宣傳》義宣與質相失,各單舸迸走。
4.出自《推誠保德功臣韓公行狀》賊棄舟迸走。
1.客人進門,先問主人祖先名諱,以便談話時避之,謂之"入門問諱"。語出《禮記.曲禮上》"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孔穎達疏"'入門而問諱'者,門,主人之門;諱,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為避之也。"
1.宋朝對重犯所施的一種酷刑。
1.進入夢境。指睡著。
2.指別人或事物出現在自己的夢中。
1.入睡,睡著。
1.謂達到神妙之境。多形容詩文或技藝高超。
1.佛教語。謂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指僧尼死去。
1.謂得民心。
1.猶言上青天。冥,青冥。
2.舊時迷信說法,謂人死后進入陰間。
1.指雕板刻印。
2.入棺。
3.喻書法筆力勁健。
1.觀看。
1.進入帷幕。
2.引申指進入內室。
3.指入為幕僚。
1.語出《晉書.郗超傳》"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后因稱參與機密的幕僚為"入幕賓"。
1.傍晩。
1.猶赴難。
1.明代皇子誕生百日后,即剃光頭發,至十多歲始留發,一年多以后,選定吉日將頭發向腦后總束而盛入黑色紗囊或麻布囊,謂之"入囊"。
1.置身于鷗鳥之群。喻生活悠閑自在。
1.古代學宮前有泮水,故稱學校為泮宮。科舉時代學童入學為生員稱為"入泮"。
1.列入某種等級。多指達到一定的標準規格。
2.猶入流。舊指九品外的官員進入九品。
1.唐宋大曲的專用語。大曲每套都有十余遍,歸入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入破即為破這一段的第一遍。
2.借指樂聲驟變為繁碎之音。
1.舊歷分二十四節氣,時辰交合節氣之日稱"入氣日"。
1.謂由外任調升京官。
1.繳納錢財。
1.侵入國境。
1.謂睡覺。
1.完全合乎情理。
1.進去。
1.深入,趨向。
1.謂打動人,為人所感受﹑理解。
1.安詳徐緩貌。
1.方言。猶言扎扎實實。
1.樂府《橫吹曲》名。內容多寫軍人從邊塞返歸的情景。
2.詞調名。調名本古樂府橫吹曲《入塞》辭,雙調,五十二字。參閱《詞譜》卷九。
1.進入山里。
2.指隱居。
1.謂藩王繼承帝位。
1.入贅。舊時男子在女家結婚,成為女家的一員。
光射到兩種介質的界面時,入射光線與界面法線之間的夾角。這對聲波、電磁波的入射同樣適用。
1.進身。
2.沒入己身。
1.猶深入。
古漢語四聲之一。普通話沒有入聲,有些方言有入聲。入聲字一般比較短促,有時還帶有輔音韻尾。
1.謂達到高超玄妙的境界。
1.謂修養超越常人,達到圣人的境界。
進入凡塵世界初出茅廬,入世不深。
1.入朝作官。
1.古代常在市曹行刑,故稱綁赴刑場正法為"入市"。
1.合乎程式。
1.入朝奉侍。
1.入場考試。
獲得老師學問技藝的真諦入室弟子|升堂入室。
1.語出《后漢書.鄭玄傳》"時任城何休好《公羊》學,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玄乃發《墨守》,針《膏肓》起《廢疾》。休見而嘆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說反駁其人。
1.指能得師傳,學問或技藝造詣精深者。
1.潤飾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