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官吏。
2.
名詞
舊指在同一官署做官的人。
3.
名詞
〈書〉奴隸的一個等級。
4.
名詞
(Liáo)姓。
1.
官吏。
1.出自《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
2.出自《國語·晉語九》令鼓人各復其所,非僚勿從。
3.出自《法言·重黎》或問:“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今何僚也?”
4.出自《唐語林·補遺四》御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眾呼為端公。
2.
古代一種服苦役的官奴。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2.出自《癸巳類稿·仆臣臺義》僚,勞也,入罪隸而任勞者,其分益下,若今充當苦差。
3.
朋輩;同官。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一年》泉丘人有女,夢以其帷幕孟氏之廟,遂奔僖子,其僚從之。
2.出自《儀禮·士冠禮》主人戒賓
3.出自蒲州梆子《歸宗圖》薛猛:“僚兄,我家之事,難道你還不知?”
4.
指春秋時楚國勇士熊宜僚。因其居於市南,故又稱市南宜僚。見《莊子·徐無鬼》。參見“僚志”。
1.出自《送高閑上人序》僚之于丸,秋之于弈,伯倫之于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
2.出自《明良論》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發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謂神技也。
5.
姓。春秋魯有僚柤。見《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果、公賁使侍人僚柤告公。
1.木匠工作處,木工作坊。
1.五行學說指"以木德王"的王朝的世運。
1.指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小首領。
1.上下眼皮。
1.射擊﹑攻擊或尋求的對象。
2.想要達到的境界或目的。
又稱目的程序”。源程序經過專門的軟件翻譯、加工后得到的程序。有的可直接裝入計算機內存中運行,有的需進一步加工后才能由計算機執行。
企業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層次和自身的生產經營能力,確定其產品或服務的一定銷售對象。如有的服裝企業以滿足兒童需要專門生產童裝;有的旅游公司以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旅游服務活動。
1.猶言分門別類。
1.兵卒中的小頭領。
1.水波似的目光。
2.謂目光流盼如水波。
1.眼睛來不及觀賞。形容景物優美繁多。
1.眼睛不隨便亂看。形容為人正派。
1.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人無自知之明。語出《韓非子.喻老》"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1.上下眼毛沒有交合,即沒有合眼。多形容心情不安而長夜不眠。
1.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悲慘。
1.見"目不忍視"。
1.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1.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1.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也作目不暇給”∶東西太多,眼睛來不及看貨物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1.眼睛不向旁邊看。形容為人正派。
1.見"目不邪視"。
1.見"目不識書"。
眼珠一轉也不轉地看,形容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家都目不轉睛地望著她細心聽,惟恐遺漏了一個詞兒。
1.憑眼睛測量。
1.即瞠目。形容驚訝的樣子。
1.通過眉目傳情來結成親好。
2.眼見。
1.目擊;目睹。
1.書刊上的目錄。表示內容的篇目次序。
1.形容感覺靈敏,非常聰明。
1.見"目睹"。
1.所追求的目標;想達到的境地。
1.想要達到的地方。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某種目的所決定的學說。有外在論目的論和內在論目的論。中國西漢董仲舒提出人間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學家認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創造和安排了世界萬物。目的論在自然科學發展中,曾把只適用于人類活動的目的范疇推廣運用于自然界,將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原則。
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某種目的所決定的學說。有外在論目的論和內在論目的論。中國西漢董仲舒提出人間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學家認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創造和安排了世界萬物。目的論在自然科學發展中,曾把只適用于人類活動的目的范疇推廣運用于自然界,將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個普遍原則。
1.目標所在之物。
1.同"目瞪口呆"。
1.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1.同"目瞪口呆"。
1.同"目瞪口呆"。
1.同"目瞪口呆"。
1.見"目眐心駭"。
1.同"目瞪口呆"。
1.謂神色不安,語調失常。
親眼看見耳聞目睹|目睹慘狀。
1.猶望斷。一直望到看不見。
1.上下眼皮的兩邊。
1.謂讀書。力學不倦,若耕田然,故稱。
1.從外表看。
2.猶目睹。
1.眼睛的光芒。
2.識見;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