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小圓珠形或小碎塊形的東西。
2.
量詞
多用于粒狀的東西。
1.
谷米之粒。
1.出自《谷梁傳·昭公十九年》〔許太子止〕哭泣,啜??粥,嗌不容粒。
2.出自《呂氏春秋·任教》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
3.出自《秋興》詩香稻啄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4.出自《兒女英雄傳》就拿高粱一項講,除了高粱粒兒算莊稼;高粱苗兒,就是苕帚
2.
泛指粒狀之物。
1.出自《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戊辰年春三月,示疾。吾王走毉,毉至,粒藥以授。
2.出自《廈門風姿》詩這里的每粒黃土,都有著無窮無盡的精力。
3.
以谷米為食。
1.出自《書·益稷》蒸民乃粒。
2.出自《顏氏家訓·涉務》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3.出自《范張雞黍》夏后氏把百川平定粒蒸民。
4.
量詞。用于細小粒狀之物。
1.出自《傷農》詩一粒紅稻飯,幾滴牛頷血。
2.出自《趙先生舍利記》故得此舍利四十八粒。
3.出自《水滸傳》爭奈我寺中僧眾走散,并無一粒齋糧。
4.出自《南腔北調集·〈木刻創作法〉序》這書雖然因此要成為不過一粒星星之火,但也夠有歷史上的意義了。
1.封閉收藏。
1.封緘玉冊。古代封禪的儀式之一。
2.天子封賜王侯之文書。
1.天子封賜王侯的文書。
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1.本謂司馬相如奏言封禪事的遺書﹐后泛指上奏的遺稿。
2.泛指遺書。
1.指司馬相如言封禪事的遺書。
1.秦始皇封泰山后﹐下山遇暴風雨﹐躲避于一松樹下﹐因封此樹為五大夫◇人亦稱之為"封禪樹"。
1.司馬相如言封禪的遺書。《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奏所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唐李白《宣城哭蔣征君華》詩﹕"安得相如草﹐空余封禪文。"清二石生《十洲春語.選韻》﹕"長卿躑躅歸茂陵﹐封禪文誰賣殘槁。"后用以指歌頌帝王功德的文章。
1.封緘纏縛。
1.封賞寵賜。
1.猶封賞。
封閉起來保存資料暫時~起來。
1.即封套。
1.謂授予使者誅殺大權。猶如俗稱"尚方寶劍",常以黃綾封裹,故稱。
2.將刀封裹,意謂停止殺戮。
書刊的背面,跟封面③相對的一面。也叫封四。
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君主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向下面分封的土地。
1.墳狀隆起的小土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二.蟻》"﹝蟻﹞壅土成封﹐曰蟻封﹐以及蟻垤﹑蟻塿﹑蟻冢﹐狀其如封﹑垤﹑塿﹑冢也。"
①植株的頂芽停止生長。②建成建筑物頂部大樓已經按期~。③指限定最高數額獎金不~。
①(江、河等)水面結冰。②土地上凍。
1.帝王頒賜的匾額。
1.封套。
2.借指賞錢。
書刊中指封面 ③的背面。
1.指賈直言妻封束發髻﹑誓不改嫁之事。
1.謂增修墳墓﹐以表示對逝者的尊崇和禮遇。
1.受封田地之賦稅。
指由于沉船、施工或冰凍等原因,港口或航道停止通航。
1.明清帝王對五品以上官員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誥命。
1.分封。古代帝王社祭﹐以五色土為壇﹐分封諸侯則割方色之土﹐以茅草包之﹐授予受封者﹐作為分封土地的表示。
2.疆域。
1.封翁。
1.查抄拍賣。
1.嚴密關鎖。
1.封鎖關口。
2.舊時海關﹑銀行等因假期或業務等關系停止辦公或營業。
3.謂把話說死﹐不再改變。引申為到此為止;到頂。
為了使別人替自己賣力而答應給以名利地位。
1.諸侯始受封時天子所賜之圭。
1.收受奏章的匣子。
1.封土立國。
2.指所封之國。
1.包扎。
2.覆蓋。
1.古時帝王封授的爵號或稱號。
2.借指人們給予的稱號。
冰封閉了河面~期。
1.為文表恨。
2.封藏著怨恨。
1.封侯的骨相。
1.古代劃分疆界和分程記里的土墩。
1.大狐。
2.借指惡人。
1.傳說中的黃帝的臣子。見《漢書.古今人表》。
1.《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謝道韞﹞初適凝之﹐還﹐甚不樂。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惡﹐汝何恨也?'答曰'一門叔父有阿大(謝尚)﹑中郎(謝據);群從兄弟復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封謂謝韶,胡謂謝朗,羯謂謝玄末謂謝川,皆小字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羯作"遏"。劉孝標注"封胡為謝韶小字,遏末為謝淵小字。"與《晉書》說法小異◇用為稱美兄弟子侄之辭。
1.封緘保護。
把爐火壓住,讓它燃燒不旺,但不熄滅。
1.為防火災而筑的夾層磚墻。
1.謂將抄查的資財登記入冊。
1.厚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