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行的儀節。
2.
名詞
表示尊敬的言語或動作。
3.
名詞
禮物,為表示慶賀、敬意或感謝而贈送的物品。
4.
動詞
〈書〉尊敬;以禮相待。
5.
(Lǐ)姓。
6.
名詞
我國古代制定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
1.
“禮”的古字。
2.
敬神。謂事神致福。
1.出自《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2.出自《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
3.出自《往在》詩前春禮郊廟,祀事親圣躬。
4.出自《清虛大師侯公墓碣》生不茹葷,始學語能辨三官之像,少長嬉戲,則教群兒禮北斗。
3.
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各種禮節。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2.出自《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3.出自《漢書·公孫弘傳》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
4.出自《鶯鶯傳》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
4.
禮遇;厚待。
1.出自《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3.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於是嬰乃禮文,使主家,待賓客。
4.出自《資治通鑒·晉惠帝永興二年》凡江東豪杰、名士,咸加收禮,為將軍、郡守者四十余人。
5.出自《東周列國志》公子若至齊,齊侯必然加禮。
5.
莊嚴;有威儀。
1.出自《禮記·內則》禮帥初,無辭。
2.出自《尸子·君治》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
6.
表示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典禮。古代禮之名有五:吉、兇、軍、賓、嘉。禮之事有九: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
1.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2.出自《聊齋志異·封三娘》遂涓吉速成禮。
7.
禮物。
1.出自《禮記·表記》無禮,不相見也。
2.出自《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3.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婆子清早備下兩盒禮,與他做生。
8.
禮文;禮書。《周禮》、《儀禮》、《禮記》皆古言禮之書,合稱“三禮”。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2.出自《論孔戣致仕狀》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安車。
9.
通“醴”。甜酒。
1.出自《儀禮·士冠禮》禮於阼。
2.出自《儀禮·士昏禮》如初禮。
3.出自《漢書·地理志下》酒禮之會。
10.
用同“理”。理睬。
1.出自《殺狗勸夫》你把共乳同胞親兄弟孫二不禮,卻信著這兩個光棍。
2.出自《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同僚們全然不禮。
11.
姓。春秋時衛國有大夫禮孔、禮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禮氏,見姓苑。衛大夫禮孔。
1.選擇檢驗。
1.見"掏淥"。
1.偷竊。
2.拿出;摸取。
1.方言。挖煤。
1.出錢。
1.怠慢;怠惰。
1.享樂過度;怠慢放縱。
1.掏摸。謂小偷。
1.用手輕輕拍擊按摩。
1.挖開。
1.捶胸﹐椎心。謂哀痛至極。
1.掏出。
1.東方之風。
1.(聲音)洪亮清晰。
1.大水漫溢。
1.水彌漫浩廣貌。
1.猶盛多。
1.大水奔流貌。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連續不斷。
3.盛大;普遍。
4.和暖;和樂。
1.見"滔滔不竭"。
1.比喻像流水一樣連續不斷。
1.見"滔滔不竭"。
1.水涌流貌。多比喻說話連續不斷。
1.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說話連續不斷。
2.喻聲勢浩大。
1.猶騰躍。
1.空虛;不充實。
1.戎州之土。謂五谷成長的土地。
1.猶蕩漾。
1.藏筆。指不寫文章。
1.失去青碧之色。謂(大雪)覆蓋青山。
1.隱藏美麗的光澤。比喻埋沒才華。
1.隱藏;包藏。
1.埋藏于塵土之中。謂埋伏而不為人知。
1.古禮,未成年者用幘巾包扎頭發﹐謂之"韜發"。
1.猶藏匿。
1.收藏起武器鎧甲。指息兵。
1.收藏,擱置。
1.將弓放進盛弓袋。謂攜帶兵器。
1.斂藏光采。
2.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3.唐代名僧,蜀人,能詩,住杭州靈隱寺,與郡守白居易為詩友。穆宗長慶年間,于靈隱山西北巢枸塢筑寺,后人名之韜光寺,亦省稱韜光。
1.收斂光芒,隱藏蹤跡。比喻不顯露鋒芒和才能。
1.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1.謂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1.同"韜光養晦"。
1.同"韜光養晦"。
1.懷藏;蓄藏。謂飽學。
1.包含;蘊蓄。
1.猶韜筆。謂不寫作。
1.謂不顯露才華。
韜光晦跡”的縮語。收斂鋒芒,隱藏蹤跡。比喻深藏不露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韜晦之計。
1.謂掩藏鋒芒,隱匿蹤跡,等待時機。
1.指懷抱非常之才而隱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賢士有"韜晦奇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