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擥”。
2.
總攬,一把抓。
1.出自《漢紀·元帝紀下》總百蠻之軍,攬城郭之兵。
2.出自《幽州紀圣功碑銘》昔長平七征,驃騎六舉。竇憲合氐戎之眾,陳湯攬城郭之兵。
3.出自《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九年》讜逐之,攬得其髻,舉劍擊之。
4.出自《政治學理論摭言·君主無責任義》雖欲自攬政權,任用私人,卒為議會所抗,不能行其志。
3.
執(zhí)持;拉住。
1.出自《楚辭·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2.出自《漢書·息夫躬傳》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
3.出自《名都篇》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
4.出自《水滸傳》這洪太尉獨自一個行了一回,盤坡轉徑,攬葛攀藤,約莫走過了數個山頭。
5.出自《孽?;ā?/span>忽見一人推門直入,左手攬雯青之袖,右手執(zhí)彩云之臂。
6.出自《喜盈門》爺爺攬枝摘桃子,小山手捧大草帽站在樹下接桃。
4.
收取。
1.出自《擬古詩十二首·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
2.出自《愁陽春賦》若使春光可攬而不滅兮,吾將贈天涯之佳人。
3.出自《一枝花·題云巢》套曲攬將天上云,占卻山頭樹。
5.
采摘。
1.出自《楚辭·離騷》朝搴階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2.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
6.
延攬,結納。
1.出自《文選·張衡〈南都賦〉》高祖階其涂,光武攬其英。
2.出自《書懷示息秀才》詩揚袂正北辰,開襟攬群雄。
3.出自《贈別晏成績》詩意貪英雄交,一手欲四攬。
4.出自《楊家將》若欲國勢丕振,必須廣攬英豪。
7.
指約集,拉攏。
1.出自《李有才板話》明天偏給他放個冷炮,攬上一伙人選別人,偏不選廣聚。
8.
招引,招惹。
1.出自《酷寒亭》昝兩個自間隔,為殺了裙釵,攬下非災,不得明白。
2.出自《琵琶記·幾言諫父》你直待要打破了砂鍋,是你招災攬禍。
9.
拉到自己這邊或自己身上;包攬。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悶似長江,攬得個相思擔兒。
2.出自《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原來坐船有個規(guī)矩,但是順便回家,不論客貨私貨,都裝載得滿滿的,卻去攬一個官人乘坐,借其名號,免他一路稅課。
3.出自《儒林外史》守候了一日,船家才攬了一個收絲的客人搭在前艙。
4.出自《兒女英雄傳》他既合安公子素昧平生,為甚么挺身出來要攬這樁閑事?
5.出自《人過興旺峪》老德栓攬的活不便宜。
10.
圍抱,摟。參見“攬取”。
1.出自《紅樓夢》命他近前,攜手攬於懷內。
2.出自《高高的白楊樹·黎明前的故事》秦易名照例又是一邊一個把米米和小小攬在懷里。
3.出自《小城春秋》劍平覺得不能再靠緊,除非攬著她肩膀走。
11.
把松散的東西聚攏。
1.出自《銅墻鐵壁》民工們用手攬著撒在地上的小米和麥子,往縫補好的袋里裝。
12.
通“覽”???;觀賞。
1.出自《莊子·在宥》而欲為人之國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2.出自《文選·枚乘〈七發(fā)〉》秉意乎南山,通望乎東海。虹洞兮蒼天,極慮乎崖涘。流攬無窮,歸神日母。
3.出自《蘭亭序》每攬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攬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4.出自《游云黃山》詩久之云?;?,秀色坐可攬。
5.出自《悲奴篇》冀一窮渤海之壯觀,攬燕臺之勝景。
1.到有糧之地就食求生。
2.逃亡求食的饑民。
3.傳說中的巨人。
1.求取火種。
2.《漢書.蒯通傳》"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爭斗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故里母非談說之士也,束缊乞火非還婦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適可。臣請乞火于曹相國。"后因用"乞火"為向人說情﹑推薦的典故。
1.吃喝。
1.借貸。
2.請托。
1.乞丐。
1.比喻所得超過所求。
1.請求降低。
2.請求降下。
1.請教;求教。
1.求借。
1.真的,真?zhèn)€。
1.見"乞鞫"。
1.亦作"乞鞠"。
2.請求復審。
世界年降水量最多地區(qū)之一。印度東北部一村鎮(zhèn)。拔1313米。因坐落在長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面迎強烈西南季風,降雨特多,平均年降水量為11430毫米。絕對最高年降水量26461毫米(1961年)和月降水量9300毫米(1961年7月),均居世界首位。
1.方言。勞累。
2.復姓。唐有乞力徐。見《新唐書.郭知運傳》。
1.求人憐憫﹑幫助。
1.見"乞兩"。
1.求人接濟糧食。
1.亦作"乞良"。
2.猶悲痛,凄涼。
1.同"乞留曲律"。
1.求助于鄰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1.求助于神靈或某種權威。
1.象聲詞。
1.形容睡態(tài)難看。
1.形容悲痛;凄涼。
1.見"乞留曲律"。
1.亦作"乞留曲呂"。彎彎曲曲的樣子。
2.抑郁不樂的樣子。
3.象聲詞。
1.同"乞留乞良"。
1.請求參加盟約。
2.向敵國求和。
1.索取糧米。
2.求米;討米。
3.見"乞米帖"。
1.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向李太保借米的信。又稱《與李太保帖》。
2.戲稱向人借貸的書牘。
1.討取。
1.請求寬宥生命。
2.請求命令。
1.求募。
1.泥濘貌。
1.形容情急氣喘的樣子。
1.討飯婆。亦用作對婦人的蔑稱。
1.請求續(xù)假。
1.顫抖的樣子。
1.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1.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又名女兒節(jié)。
1.乞巧的彩樓。
1.乞討。
2.請求。
1.乞丐似的寒酸相。
1.請求;祈求。
2.希望;期望。
1.求得。
2.請求釆取。
3.勒索。
1.討飯的人;乞丐。
2.求人。
1.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十"有商人過清湖,見清湖君,君問所須,商曰'但乞如愿。'君許之,果得一婢,如愿即其名也。商有所求,悉能致之◇因正旦,如愿晩起,商人撻之,走入糞壤中不見。今人正旦,以細繩系綿人投糞掃中,云乞如愿。"后用為典故。
1.古代以作官為委身事君,故稱請求辭職為乞身。語本《史記.張儀列傳》"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
1.請求出兵援助。
1.乞討食物。
2.方言。討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