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攔截水流的建筑物,用以抬高水位、積蓄水量、修建水庫以及造田等。
1.出自《吳中水利書》而其河自西壩至東壩十六里有余。
2.出自《型世言》永樂爺大惱,在城外筑起高壩,引濟水浸灌城中。
3.出自《依靠合作化開展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壩有這些優點,所以群眾對打壩的興趣特別大。
4.出自《梁上君子》水位已經上漲到二二四公尺的高程了!離我們的攔河大壩壩頂只有四公尺了!
2.
堤岸。參見“壩田”。堤岸旁邊的田地。
1.出自《文獻通考·田賦六》近年頻湖之地,多為軍下侵據,累土增高,長堤彌望,名曰壩田。
2.出自《論圍田札子》自紹興末年,始因軍中侵奪瀕湖水蕩,工力易辦,創置堤埂,號為壩田,民田已被其害。
3.
壩子;平地。
1.出自《西臺》詩登臺萬丈列蒼巖,遠見層坡近平壩。
2.出自《死水微瀾》門口是一片連五開間的飯鋪,進去是一片空壩。
4.
建筑在水中近岸的地方,以引導水流、保護堤岸的水工建筑物。如:丁壩、順壩。
1.出自《光祿大總督河道靳公墓志銘》又疏請河之岸設減兩水壩,使暴漲隨減,不至傷堤。
5.
方言。沙灘;沙洲。
6.
通“耙”。
1.出自《智勇定齊》俺是莊農人家出身,如今農忙時節,為兒的耕田壩地去了。
1.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別稱。
1.猶坊廂。
1.東漢所封侯國名,在列侯之下,關內侯之上。
1.美好閑雅。
1.為眾人做飯燒菜。
1.美艷,漂亮。
1.都邑與郊野之地。
2.古湖澤名。
1.傳說中的食物名。
1.城市。
2.指京城,京都。
1.謂檢閱操練士卒。
1.舊時日本國西京民間的一種風俗。青年男女于七月十五至三十日,跳舞達旦,謂之都踴。
1.《書.益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堯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為嘆詞。以為可,則曰都﹑俞;以為否,則曰吁﹑咈◇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論政問答,融洽雍睦。
1.蒸炊用的大灶。
1.水流匯聚的草澤地帶。
1.即甘蔗。
1.京都,京城。
1.精美的苧麻布。
1.漢張衡所制地動儀中央的銅柱。
1.宋元稱乞丐。
1.總是。
2.清代武官名。
3.舊時區鄉一級政權的頭頭。
1.宋遼官名。宋馬﹑步軍都總管由節度使充任。遼因之,五京﹑五州設都總管府,設置都總管﹑副總管。
1.總編。
1.宋代制造軍械的地方,隸屬工部軍器所。
2.金代各州囚犯服役之所。
1.亦作"都座"。
2.政事堂。魏晉時大臣商議政事的地方。
3.借指尚書令等大官。
1.圍捕。
從后面和兩旁包圍攻擊。
1.謂目光昏暗無神。
主動搭訕閑談兜搭上來。
1.見"兜搭"。
1.不安靜。
1.即兜子。
1.方言。謂有周轉回旋的余地。
2.方言。謂熟人多,行事方便。
1.亦作"兜地"。亦作"兜底"。
2.突然﹑立刻。
1.見"兜的"。
1.對著頭頂。
兜肚。
1.小孩夏天穿的帶兜肚的小短褲。
小孩兒夏天穿的帶兜肚的小短褲兒。
貼身護在胸部和腹部的像菱形的布,用帶子套在脖子上,左右兩角釘帶子束在背后。
1.連著兜肚的褲子。參見"兜兜褲"﹑"兜肚"。
〈方〉①翻弄(舊存的東西)老太太又在開箱子~她那點兒繡花的活計。②重新提起(舊事舊話)過去的那些事別~了。③揭穿(隱諱的事情)把他的老底都給~出來了。
①(船帆、車篷等)擋住風破帆不~。②坐車、騎馬或乘游艇兜圈子乘涼或游逛他開著車~去了。
1.轎夫。
1.頭盔和皮革制的弓箭袋,也泛指武器裝備。
1.包圍。
1.包圍攻擊。
1.打攪,干擾。
1.圍剿。
1.即兜子。
1.巴結,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