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依賴,仗恃,倚靠。
2.
形容詞
不講道理,刁鉆撒潑。
3.
動詞
留在某處不肯離開。
4.
動詞
推卸責任;不承認自己有過的言行。
5.
動詞
把不是別人的錯誤強加給別人;誣賴。
6.
動詞
怪罪,責備。
7.
名詞
(Lài)姓。
8.
形容詞
〈口〉壞;差。
1.
亦作“頼”。
2.
利益;好處。
1.出自《國語·晉語一》倉稟盈,四鄰服,封疆信,君得其賴。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公之攻蒲,為秦乎?為魏乎?為魏則善矣,為秦則不為賴矣。
3.出自《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于虞人。
4.出自《岳王并施全》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辭;賴及子孫,將山河而并久。
3.
得益,受益。
1.出自《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4.
依靠;憑借。
1.出自《書·大禹謨》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萬世永賴,時乃功?!?/p>
2.出自《贈羊長史》詩得知千載外,正賴古人書。
3.出自《兒女英雄傳》為什么人家說“靠天吃飯,賴天穿衣”呢?
4.出自《過太行山書懷》詩決策賴延安,太行天下脊。
5.
??;獲取。
1.出自《莊子·讓王》若伯夷叔齊者,其於富貴也,茍可得已,則必不賴。
2.出自《〈齊民要術〉序》令種纻麻,數(shù)年之間,大賴其利,衣履溫暖。
3.出自《太平廣記》明日,果有大魚,長七八丈,逕來沖網(wǎng)。其人即賴殺之。
6.
騙取。
1.出自《薛仁貴》父親,您孩兒跨海征遼,曾立下五十四件功勞,爭些兒被總管張士貴白賴去了。
2.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其向來欺心,換人珠寶,賴人質(zhì)物。
7.
抵賴;不認賬。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錯認尸》王酒酒道:“大娘子,你不要賴!瞞了別人,不要瞞我?!?/p>
2.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又聽太太說道:“你做了事你還想賴!我有憑有據(jù),還他見證。”
3.出自《春》等一會兒一定讓我來劃,不許賴呀!
8.
誣枉;誣賴。
1.出自《紅樓夢》薛姨媽道:“連你妹妹都知道是你說的,難道他也賴你不成?”
2.出自《鏡花緣》你要賴人做賊,也把謊兒撒的完全些!
9.
耍賴。亦指無賴的作風和行為。
1.出自《牡丹亭·鬧宴》本院自有禁約,何處寒酸,敢來胡賴?
2.出自《故事新編·采薇》絕了食撒賴,可是撒賴只落得一個自己死。
10.
責怪。
1.出自《紅樓夢》前日你到底燒了什么紙?叫我姨媽看見了,要告你沒告成,倒被寶玉賴了他好些不是。
2.出自《爬在旗桿上的人》您說這話不公平,耿社長!天要下雨能賴我嗎?
11.
留在某處不肯離開。
1.出自《多收了三五斗》小孩給賽璐珞的洋囝囝、老虎、狗,以及紅紅綠綠的洋鐵銅鼓、洋鐵喇叭勾引住了,賴在那里不肯走開。
2.出自《家》三哥,你說走,為什么又賴在這兒?
12.
壞;差。
1.出自《儒林外史》其風俗惡賴如此。
2.出自《茶館》大茶館,老裕泰,生意興隆真不賴。
3.出自《永定河紀行》我干活比誰賴?
13.
幸而;幸虧。
1.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
2.出自《晚春》詩賴指清和櫻筍熟,不然愁殺暮春天。
3.出自《類說》賴是五百年間生一個,若是一年生一個,教朝廷怎生奈何?
14.
通“懶”。懶惰。
1.出自《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
2.出自《與楊彥明書》吾既常羸,閑來體中亦恒少賴。
3.出自《夏日感興次鈍根韻即以奉寄》但得倉箱盈,子弟或多賴。
15.
通“厲”。禍患,有害于。
1.出自《鹽鐵論·毀學》故舜受堯之天下,太公不避周之三公,茍非其人,簞食豆羹猶為賴民也。
16.
通“厲”。惡瘡病。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癘音賴。賴,惡瘡病也。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瘡腫,若賴病然,故豫讓以漆涂身,令其若癩耳。然厲賴聲相近,古多假“厲”為“賴”,今之“癩”字從“疒”,故楚有賴鄉(xiāng),亦作“厲”字。
17.
通“藾”。植物名。通稱藾蒿。
1.出自馬王堆漢墓一號墓遣策賴種三斗布?(包)一。
18.
古國名。在今湖北省隨州市。
1.出自《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賴人追之,不及。
19.
古地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聊城西。
1.出自《左傳·哀公十年》毀高唐之郭,侵及賴而還。
2.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晉趙鞅伐齊,至賴而去。
20.
姓。
1.出自《廣韻·泰韻》賴,姓。
1.指蟒袍。
1.即蟒袍。
1.古代貴官的服飾。
1.見"蟒衣玉帶"。
1.即貍頭竹。詳"貍頭竹"。
1.指壁上供貓進出的洞。
1.方言。躲在家里過冬。泛指躲在家里不出門。
1.指人飯量小,食無定時。
1.元代民間稱勾結官府﹑獨霸一方的人。
1.方言。里子襯有毛或絨的保暖皮鞋。
1.即貓睛。
2.一種野草,可入藥。
1.古代行巫術者畜養(yǎng)的貓。謂有鬼物附著其身,可以咒語驅(qū)使害人,因稱。
1.哺乳動物。體大如貓,從頸部﹑前臂﹑后足至尾端有披毛的飛膜,能在樹間滑翔。棲息熱帶樹林中,日間倒懸在樹上,夜間活動,以樹葉和果實為食。
1.貓和虎。古代以為有益于農(nóng)事的神物。
1.即貓頭鷹。
1.亦稱"貓睛石"。
2.具幻光性的金綠寶石亞種,表面具有貓兒眼睛中所見的垂直閃光亮帶。是著名的裝飾寶石。
1.對愛貓成癖者的戲稱。
2.即貓睛石。
1.茅坑。廁所里的糞坑。
1.喻假慈悲。
1.方言。指搞小動作﹑耍花招等不正當手段。
1.即牦牛。
1.貓。
1.比喻排擠﹑壓抑善良的人。
1.亦作"貓鼠同處"。
2.貓和老鼠睡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比喻上下串通一氣,朋比為奸。
1.貓和老鼠一起喂養(yǎng)。亦以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1.筍的別名。
1.梟,今稱貓頭鷹。
1.毛筍的別名。
1.明末宮中女眷所穿繡鞋,其上繡有獸頭,稱貓頭鞋。
鳥綱,鴟慰頗窶嗟耐ǔ?。头部繚腕藵姩唾E`購妥Τ使承危十分銳利。兩眼位于頭部正前方,視野寬廣。飛行時無聲。晝伏夜出,以鼠類為主食。為農(nóng)林益鳥。
1.竹名。
1.即貓睛。寶石名。
2.形容晶瑩發(fā)亮的眼睛。
1.方言。彎腰。
1.即豪豬。
1.竹的一種。
1.刑具。用以打人的毛竹板。
1.《晉書.毛寶傳》"初﹐寶在武昌﹐軍人有于市買得一白j﹐長四五寸﹐養(yǎng)之漸大﹐放諸江中。邾城之敗﹐養(yǎng)j人被鎧持刀﹐自投于水中﹐如覺墮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yǎng)白j﹐長五六尺﹐送至東岸﹐遂得免焉。"后因以"毛寳放j"為施恩獲報之典實。
1.明藏書家毛晉所刻的書。又稱汲古閣本。
用動物的毫毛制成的筆,是中國傳統(tǒng)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常見的有狼毫、羊毫、紫毫、兼毫。
1.經(jīng)裁剪而沒有縫緣的布邊。
2.指書籍裝訂后不切邊。
3.見"毛邊紙"。
平裝本的一種形式。書籍裝訂后三面不加裁切,讓讀者自己裁開,形成毛邊”。用意是保留書籍的自然樸素美和讀者對書籍的親切感。魯迅在30年代曾提倡過這種裝幀形式。
1.裝訂成冊后不加裁切的圖書。精裝和平裝書﹐都有采用毛邊形式的。
1."毛葫蘆兵"的省稱。
1.牲畜的毛色有缺陷。
2.指疾病。
3.謂器物損壞或發(fā)生故障。
4.指事物中存在的問題或弊害。
5.缺點;錯誤。
1.用金剛砂等磨過或以化學方法處理過﹐表面粗糙的半透明玻璃。也叫磨砂玻璃。
1.用獸毛織成的布。
2.指棉布。
3.用較粗棉紗織成的布﹐稱"毛布"。
粗糙;粗率做工毛糙|辦事毛糙。
1.用稻草或破布等為原料制成的一種紙。質(zhì)地粗糙。
1.見"毛廁"。
1.也稱毛條§茶或綠茶的原料茶。分稱紅毛茶和綠毛茶。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