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擬聲詞
〈書〉形容石頭撞擊的聲音。
1.
見“硿礲”。巖石隆起貌。
1.出自《山居賦》氿泉傍出,潺湲於東檐;桀壁對跱,硿礱於西霤。
2.出自《橫吹賦》石硿礱而成象,山沓合而為一。
2.
象聲詞。參見“硿然”、“硿硿”。
1.出自《霹靂琴贊引》﹝枯桐﹞一夕暴震,為火之焚,至旦乃已。其余硿然倒臥道中。
2.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但見回瀾素波,觸石奮出,硿然送聲至座。
3.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余乃以石塊擲之,久而硿然。
4.出自《石鐘山記》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
5.出自《隨園詩話補遺》番人最重銅鼓,即剝蝕而聲硿硿者,可易牛千頭。
1.皇帝所乘獵車之名。
1.古代的球戲。
1.怯懦無能。
1.庸碌低劣。
2.指庸碌﹑低劣的人或馬等。
3.卑微。
1.見"阘冗"。
1.拖沓,委靡不振。
1.床前的榻凳。
1.固定在回廊欄桿下部供人小憩的榻形長板。
2.床前貼近地面的踏腳板。
3.櫥柜下層的擱板。
1.用紙墨從鑄刻物上拓印出其文字或圖畫的墨本。
1.粗厚的布。
1.板車。
1.見"榻床"。
1.床前踏腳的矮凳。
1.橘的一種。
1.低矮貌。
2.微弱貌。
1.日本房屋鋪在室內(nèi)地板上的草墊或草席。
1.床位。
1.挺直。
1.幾案。
2.套子。榻,通"錴"。
1.指用鳥毛襯墊的鞋的復(fù)底。
1.浸潤。
1.多言貌。
1.見"踏白軍"。
2.謂開路,打先鋒。也指打先鋒的人。
1.唐宋時騎兵番號。多指前鋒部隊。
1.亦作"蹋百草"。
2.舊時一種禳災(zāi)習(xí)俗。傳說踩踏百草露水,可以祛毒去熱。
1.跳板。
2.地板。
3.安置在車沿﹑床前等處便于上下的設(shè)備。
4.喻借以達(dá)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5.某些器物上用足操縱的特殊裝置。 6.運動場上供跳遠(yuǎn)起跳的板。
1.亦作"蹋壁"。
2.緊挨著墻壁。
3.謂緣壁而上。
1.亦作"蹋臂"。
2.連臂而歌,踏地為節(jié)。
1.亦作"蹋博"。
2.古時踢球﹑六博一類的雜戲。
1.亦作"蹋布"。
2.踹布。舊時對棉布整理加工的一道工序。踹匠將漂染過的棉布卷上木滾,放在石板上,上壓約千斤重的凹字形大石,一人足踏大石兩端,左右往來滾動,以使布質(zhì)緊密光滑。
1.亦作"蹋步"。
2.踏罡步斗。
3.邁步。
4.散步。
5.臺階;梯檔。 6.身體站直,兩腳于原地交替抬起﹑著地。
1.一種床前有踏腳板的舊式床。
1.《紺珠集》卷十三引三國魏邯鄲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后因以"踏菜園"形容長期素食,生活清苦。
1.見"踏飧"。
1.實地查看。
1.勘察,探測。
1.按照樂調(diào)節(jié)拍在戲臺上舞蹈。
1.猶沓潮。謂潮水重疊而至。
1.踩踏車船上的輪子,使船行進。
2.踩踏水車灌排。
1.比喻乘人危急之時加以陷害。
1.亦作"蹋船"。
2.腳踏船。以腳蹬槳為動力,劃水前進的船。
1.見"踏床"。
1.指床前的踏腳板。
1.踏青,游春。
1.亦作"蹋踧"。
2.見"踏蹴"。
1.亦作"蹋踧"。
2.猶趿拉。
1.見"踏蹴"。
1.亦作"蹋蹴"。亦作"蹋踧"。亦作"踏蹙"。
2.踐踏;踩踏。
3.踢。
1.猶踏蹺。
1.演戲。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