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雄雞、雉等的腿的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2.
動詞
在空間或時間上相隔。
3.
名詞
相隔的長度、距離。
4.
古同“拒”。
1.
雄雞、雉等的腿的后面突出像腳趾的部分。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宣帝黃龍元年,未央殿輅齡中雌雞化為雄,毛衣變化而不鳴,不將,無距。
3.出自《讒書·說天雞》其父畜養者,冠距不舉,毛羽不彰,兀然若無飲啄意。
2.
鉤巨;倒鉤。
1.出自《墨子·備城門》城上之備:渠譫、借車、行棧、行樓、到、頡皋、連梃、長斧、長椎、長茲、距。
2.出自《武庫銘》搏噬爪牙,鋒距之先;毒螫芒刺,矛矢以存。
3.出自《梁書·武帝紀上》公治兵外討,卷甲長騖,接距交綏。
4.出自《圣武記》度其可焚,火箭是宜,或則鑿垣,三木并施,一鉤一距,一則燎之。
3.
泛指腳。
1.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秋蟬〕長吟悲鳴,自以為安,不知螳螂超枝緣條,曳腰聳距,而稷其形。
2.出自《大堤曲》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帳,寶襪蓮花距。
4.
比喻雄勁挺拔的書法。
1.出自《雞距筆賦》搦之而變成金距,書之而化作銀鉤。
2.出自《三豪詩送杜默師雄》師雄二十二,筆距獰如鷹。才格自天來,辭華非學能。
3.出自《族兄才卿下第后赴宜祿酒官以詩寄之》久期老距擅文場,命壓人頭可得忙。
5.
跳越。參見“距躍”。
1.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久之,王翦使人問“軍中戲乎”?對曰:“方投石超距。”
2.出自《漢書·甘延壽傳》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於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
6.
踞伏;踞坐。
1.出自《次韻翁處度同游北山》尋源不能且望返,石猊巍距驚神鐫。
2.出自《鹿泉新居二十四韻》漢家威靈萬萬古,石子連崗猶虎距。
7.
至。抵達,通到。
1.出自《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
2.出自《史記·蘇秦列傳》今趙之攻燕也,發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之軍軍於東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3.出自《濟州龍泉寺修三門記》濟州龍泉寺者,唐大歷四年建于鄆州巨野縣。縣即春秋時西狩獲麟之地,漢初時彭越聚盜之所也。東距任宿,西接曹衛,北走汶水,南極芒碭。
4.出自《唐史通俗演義》凡南自交趾,北距漢水,西至三峽,東達九江,俱為所有。
8.
離開;相距。
1.出自《國語·周語上》距今九日,土其俱動。
2.出自《李君墓志銘》其年十月戊申,葬河南洛陽縣,距其祖澠池令府君僑墓十里。
3.出自《三國演義》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
4.出自《大波》停船地方距岸尚有十幾丈遠。
9.
柱樁。因其相互之間有一定距離的間隔,故稱。
1.出自《舊唐書·禮儀志一》周設石距十八,如碑之狀,去壇二步,其下石跗入地數尺。
10.
通“拒”。抗拒;違抗。
1.出自《書·禹貢》錫土姓,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2.出自《詩·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3.出自《史記·東越列傳》會稽太守欲距不為發兵,助乃斬一司馬,諭意指,遂發兵浮海救東甌。
4.出自《馮太尉謚勤威議》昔者晉人不恭,敢距大邦,負固阻兵,趑趄不庭。
11.
通“鉅”。巨;大。
1.出自《墨子·雜守》令能相救,諸距阜。
2.出自《淮南子·泛論訓》體大者節疏,跖距者舉遠。
3.出自《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茹戚肌膚,沈痛瘡距。
12.
通“詎”。豈;難道。
1.出自《韓非子·難四》燕噲雖舉所賢而同於用所愛,衛奚距然哉?
2.出自《武宗》詩施為貴實效,距止炫空文。
13.
通“拒”。拒絕;排斥。
1.出自《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距,欲去者不止。
2.出自《后漢紀·桓帝紀上》以陛下發神圣之聽,啟獨見之明,距讒慝之謗,絕邪巧之言,救可濟之民,援沒溺之命。
3.出自《晉書·列女傳·劉聰妻劉氏》夫忠臣之諫,豈為身哉?帝王距之,亦非顧身也。
4.出自《堅瓠六集·中流砥柱贊》其在人也,達而為抑洪水驅猛獸之大禹周公,窮而為作《春秋》距楊墨之孔子孟子。
5.出自《美育實施的方法》磁電的吸距,就是人的愛憎。
14.
通“拒”。抵抗;抵御。
1.出自《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
2.出自《梁書·劉坦傳》遣將尹法略距僧粲,相持未決。
3.出自《省兵》詩前攻以破散,后距方完堅。
15.
通“拒”。堵截;據守。
1.出自《書·五子之歌》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2.出自《史記·東越列傳》元鼎六年秋,余善聞樓船請誅之,漢兵臨境,且往,乃遂反,發兵距漢道。
3.出自《汴州東西水門記》維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為城,其不合者,誕置聯鎖于河,宵浮晝湛,舟不潛通。
4.出自《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海寇陳小三載艘六十距境上,給鄭廣兵三百,與期三日。
16.
通“拒”。亦表示對壘;對抗。
1.出自《管子·明法》民以法與吏相距,下以法與上從事。
2.出自《智囊補·閨智·趙括母》秦趙相距長平。
17.
通“拒”。亦引申為相互沖激。
1.出自《文選·馬融〈長笛賦〉》波散廣衍,實可異也;牚距劫遌,又足怪也。
2.出自《陶庵夢憶·??花閣》坡下支壑回渦,石拇棱棱,與水相距。
18.
用作比喻。
1.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東西夾漓,怒冠鼓距,兩山當合名斗雞。
19.
釣鉤上的倒刺。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
2.出自《釣賦》左援修竹,右縱飛輪,金鉤厲距,甘餌垂芬。
20.
切除樹苗的橫枝,留下靠莖的一小段。
1.出自《齊民要術·園籬》剝必留距;若不留距,侵皮痕大,逢寒即死。
1.謂奉行職事。
1.猶阻止。
1.接受皇帝旨命。
1.接受天子的命令。
1.俸祿。奉﹐通"俸"。
1.進獻見面禮品。謂拜見。
1.見"奉箒"。
1.亦作"奉帚"。
2.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
1.棕。
1.奉命追捕。
1.猶尊重。
1.遵守;遵從。
1.輔助。
1.謂恭請入座。
1.記載官吏薪俸的簿書。
1.元明時官吏俸金或以錢幣支付,稱俸鈔。元初官吏均無俸祿,中統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戶征收。
1.俸祿和所得的賞賜。
1.作為俸祿支付的緞匹。
1.俸祿;薪金。
1.泛指官員和官役工的薪俸。
1.唐宋時替官府收稅,并領取薪俸的富戶。
1.積蓄的俸金。
1.官吏的薪金。
1.作為俸祿支付的絹。
1.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
1.猶俸米。
1.唐宋官員除俸祿外,又給食料﹑廚料等(折成錢鈔謂之料錢),二者合稱"俸料"。
1.俸金與祿米。亦泛指俸祿。
2.舊指學官的俸祿與廩生的膳食津貼。
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1.舊時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調,稱為"俸滿"。
1.舊時京官的俸祿,以米支給者謂之俸米。
1.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短,資歷較淺。參見"俸深"。
1.猶俸賜。請,通"?",受賜。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官員的俸祿收入。
1.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久,資歷較深。
1.指俸祿和食料。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舊指官兵的俸祿和糧餉。
1.指官員的年俸和月薪。
1.糈,米。古代或用糧米支給官俸,因以"俸糈"借指俸祿。
1.見"俸恤"。
1.支付官員俸祿的銀兩。
2.指俸祿。
1.俸祿所馀。
1.俸祿。
1.見"俸資"。
1.亦作"俸貲"。
2.官吏所得的薪金。
1.猶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