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舅父,一般稱舅舅。
2.
名詞
妻的弟兄。
3.
名詞
古代稱丈夫的父親。
4.
名詞
(Jiù)姓。
1.
舅父。即母之兄或弟。
1.出自《儀禮·喪服》舅,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2.出自《陳情事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3.出自《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許國公神道碑銘》公少依舅氏,讀書習騎射。
2.
稱夫之父。
1.出自《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2.出自《穀梁傳·桓公三年》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父戒之曰:“謹慎從爾舅之言。”母戒之曰:“謹慎從爾姑之言。”
3.
稱妻之父。
1.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
4.
稱妻之兄或弟。
1.出自《戰國策·楚策四》李園不治國,王之舅也。
2.出自《新唐書·朱延壽傳》〔楊行密〕妻,延壽姊也。行密泣曰:“吾喪明,諸子幼,得舅代我,無憂矣。”
5.
古時天子稱異姓大邦諸侯為伯舅,異姓小邦諸侯為叔舅。參見“伯舅”、“叔舅”。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
2.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
3.出自《陳政事疏》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
4.出自《稱謂錄·母之弟》叔舅,杜牧詩“叔舅欲飲我”,又李商隱詩“叔舅惟德馨”。
6.
古時諸侯稱異姓大夫為舅。
1.出自《國語·晉語三》舅所病也?
1.語本《易.坤》"坤,元亨,利牡馬之貞。"謂與干卦的牡馬相配,陰隨陽動而化生萬物,故以"坤馬"為坤卦之象。
1.大地的邊緣。
1.在北京故宮內交泰殿后。廣九楹,有東西二暖殿,明代為皇后居處。明劉若愚《酌中志.大內規制紀略》"再北曰坤寧宮,皇后所居也。"清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
1.《周易》取物象義,以牛的柔順和負重載物作為坤卦之象,稱為"坤牛"。《易.說卦》"干為馬,坤為牛。"孔穎達疏"坤為牛,坤象也。任重而順,故為牛也。"后道教亦因以指至陰之精。
1.《易.坤》"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孔穎達疏"言坤道柔順,承奉于天以量時而行。"后以"坤順"稱婦女溫柔順從。
1.指西南方。因《易.坤》有"西南得朋"之語,故以坤指西南。
2.指南方。
3.指大地之中央,正中。
1.大地。
2.儀表。相術家以地上的五岳﹑四瀆比喻人的五官及臉上各部位,故稱人的容貌儀表為"坤儀"。
3.猶母儀。多以稱頌帝后,言為天下母親之表率。
1.西南邊陲。
1.西南方。
1.《易.說卦》"坤為地……為大輿。"孔穎達疏"為大輿,取其能載萬物也。"后因以"坤輿"為地的代稱。
1.謂大地培育萬物。比喻母德。多以頌揚皇后。
1.與"干元"對稱。指大地資生萬物之德。
1.謂大地能負載萬物。
2.謂帝后功德博厚,如地之載育萬物。
1.古指以柔順為原則的婦女規范。
1.指大地呈現出的符瑞。
1.古人想象中的地軸。
中藥上指海帶。
1.即昆明池『武帝于長安近郊所鑿。宋已湮沒。
屬節肢動物門。動物界最大的一綱。成蟲體軀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觸角一對,一般具復眼一對和單眼三個;胸部三節,有足三對,翅二對。適應性和繁殖力強。約占動物界種數的五分之四。與人類關系密切。
1.研究昆蟲的生態和形態﹑繁殖和發育,以及昆蟲與人類關系等的科學。
1.泛指兄弟子侄。
1.明末朝官黨派之一。其首領顧天峻是昆山縣人,故名。同時尚有浙黨﹑宣黨等。
1.即昆吾刀。
1.昆侖山和鄧林的并稱。
1.兄弟。
2.常以喻親密友愛。
1.亦稱"昆山調"。即昆腔。
2.指西昆體。
1.亦作"昆峰"。
2.即昆侖山。
1.指神仙所居之地。
1.亦作"昆岡"。亦作"昆崗"。
2.即昆侖山。
3.蜀岡的異名。在江蘇省江都縣西北。為廣陵古城所在。
1.見"昆岡"。
1.亦作"斗茶"。
2.比賽茶的優劣。
1.亦作"斗嬋娟"。
2.爭艷比美。
1.指北斗星。躔,日月星辰運行的軌跡。
1.亦作"鬪場"。亦作"斗場"。
2.戰場。
1.亦作"斗炒"。
2.爭斗吵鬧。
工地、礦區常用的一種運輸工具,車身有點像斗,下面有輪,放在軌道上移動。
1.亦作"斗臣"。
2.猶斗士;勇士。
1.泛指量器。
1.漢長安故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北。本秦宮,漢惠帝時重修。《三輔黃圖.漢長安故城》"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后因以"斗城"借指京城。
2.小城。
1.亦作"斗騁"。
2.來回馳騁。
1.亦作"斗齒牙"。
2.吵嘴。
1.亦作"斗蟲"。
2.斗蟋蟀。
1.亦作"斗寵"。
2.爭奪受寵;爭奪寵愛。
1.指極少量的儲糧。
1.亦作"斗觸"。
2.撞擊。
1.小船。
1.亦作"斗唇合舌"。
2.猶言耍嘴皮子,賣弄口才。
1.亦作"斗辭"。
2.辯訟之辭。
1.亦作"鬬湊"。
2.湊合。
3.連接,拼合。
1.亦作"斗促織"。
2.斗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