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擧”。
2.
雙手托物使之向上。
1.出自《孟子·告子下》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
2.出自《鹽鐵論·刑德》千鈞之重,人不輕舉。
3.出自《新五代史·吳世家·楊行密》為人長大有力,能手舉百斤。
3.
指扛,抬。
1.出自《水經注·蕩水》輦猶在肩上,軍人競就殺舉輦者,乘輿領地。
4.
拿起;提起。
1.出自《楚辭·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2.出自《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3.出自《三國志·魏志·王粲傳》善屬文,與筆便成,無所改定。
5.
飛;飛起。
1.出自《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翔而后集。
2.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鳥不暇舉,獸不得發。
3.出自《古風》方知黃鶴舉,千里獨徘徊。
4.出自《漁父》詞漁父笑,輕鷗舉,漠漠一江風雨。
6.
飄動。
1.出自《憶舊時寄譙郡元參軍》詩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
2.出自《燭影搖紅》詞細葛香羅,有人衣袂隨風舉。
7.
升起;聳起。
1.出自《詩·鄭風·大叔于田》叔在藪,火烈具舉。
2.出自《鹽鐵論·和親》燧燔烽舉,丁壯弧弦而出斗。
3.出自《蝶戀花》詞小院繡簾才半舉,銜泥紫燕雙飛去。
4.出自《水經注·滱水》眾岑競舉,若豎鳥翅。
5.出自《水經注·洛水》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
8.
仰起;抬起。
1.出自《靜夜思》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出自《公舍春日》詩綠楊垂線草鋪茵,觸處煙光舉眼新。
9.
張開。
1.出自《金瓶梅詞話》黃氏見說心慈愍,舉口便頌《金剛經》。
10.
稱,言說。
1.出自《禮記·雜記下》過而舉君之諱則起。
2.出自《原道》不惟舉之于其口,而又筆之于其書。
3.出自《五燈會元·云巖晟禪師法嗣·洞山良價禪師》溈曰:“汝試舉一遍看!”師遂舉。
4.出自《祖堂集·保福和尚》招慶云:“不因阇梨舉,洎成亡記。”
11.
發問;動問。
1.出自《禮記·曲禮上》主人不問,客不先舉。
12.
言行;舉動。
1.出自《國語·魯語上》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3.出自《憐香伴·聞試》如今離了他,思念成病,故有此舉。
4.出自《書信集·致鄭振鐸》又聞書店于《世界文庫》的譯本,間有仍出單行本之舉。
13.
興辦;辦理。
1.出自《水經注·濕馀水》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
2.出自《竇諫議錄》貧困者有喪不能自舉,公為出金葬之。
3.出自《與徐司空蝶園書》夫備災宜豫,非倉卒所能舉。
14.
興起;發動。
1.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王又舉甲而攻魏。
2.出自《漢書·項籍傳》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諭以所為,遂舉吳中兵。
3.出自《休兵久矣而國用益困策》昔先皇帝震怒,舉大兵問罪匈奴。
15.
指興兵。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
16.
成就,成功。
1.出自《史記·陳涉世家》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2.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舉。
17.
點燃。
1.出自《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
2.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縱兵大掠,舉火燔燒。
3.出自《水滸傳》且教軍士只顧造飯,恰才舉得火著,只見山下有八九十把火光,呼風唿哨下來。
18.
取;拾取。
1.出自《詩·小雅·車攻》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2.出自《呂氏春秋·樂成》財物之遺者,民莫之舉。
19.
攻克;占領。
1.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年》獻公亡虢,五年而后舉虞。
2.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
3.出自《秦併六國平話》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20.
記錄;登記。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仲尼使舉是禮也,以為多文辭。
2.出自《墨子·號令》悉舉民室材木瓦,若藺石數,署長短小大。當舉不舉,吏有罪。
21.
提出;列舉。
1.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出自《鹽鐵論·貧富》夫乘爵祿以謙讓者,名不可勝舉也。
3.出自《十漸不克終疏》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圣聽。
4.出自《老殘游記》難道可以說這是天理,不是人欲嗎?舉此可見圣人決不欺人處。
22.
謀畫。
1.出自《呂氏春秋·異寶》其主,俗主也,不足與舉。
23.
糾正。
1.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舉過也。
2.出自《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太后幸洛陽寺,省庶獄,舉冤囚。
3.出自《論變鹽法事宜狀》縱有敗闕,遣誰舉之?
24.
指摘;檢舉。
1.出自《荀子·不茍》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出自《后漢紀·桓帝紀下滂舉刺史二千石二十余人罪惡者皆權豪之黨也。
4.出自《河南令張君墓志銘》為御史中丞,舉彈無所避。
25.
撫養;生育。
1.出自《列女傳·趙飛燕姊娣》飛燕初生,父母不舉,三日不死,乃收養之。
2.出自《北史·后妃傳下·隋煬愍皇后蕭氏》江南風俗,二月生子者不舉。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養之。
3.出自《癸辛雜識後集·五月五日生》田文以五月五日生,父命勿舉,母私舉之。
4.出自《答來卿書》四月中得書,知小女舉男子,喜甚。
26.
復興;振興。
1.出自《禮記·中庸》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
2.出自《左右司郎中制》創制之初,舉墜興壞。
27.
立,奉立。
1.出自《左傳·文公元年》楚國之舉,恒在少者。
28.
推薦;選用。
1.出自《左傳·襄公三年》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仇,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2.出自《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3.出自《孟子·告子下》傳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29.
沒收。
1.出自《周禮·地官·司關》凡貨不出於關者,舉其貨,罰其人。
30.
放;發。
1.出自《周書·蘇湛傳》湛聞之,舉聲大哭。
2.出自《智囊補·兵智·王稟守城》凡舉一炮,聽鼓聲齊發,炮石入城者大於斗。
31.
在物價低時收買貨物。
1.出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32.
借貸。
1.出自《答再從兄書》孰使我倍息而舉,半價而賣,轉盼蕭然,伍子吹篪,王孫乞食者乎?
2.出自如:舉債。
33.
演奏。
1.出自《詩·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簫管備舉。
2.出自《禮記·雜記下》母有服,聲聞焉,不舉樂。
3.出自《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三王之禮靡不講,六代之樂罔不舉。
4.出自《池北偶談·談異五·舞蠅虎》令舞《梁州》,上召民樂以舉其曲,蠅虎盤回宛轉,無不中節。
34.
祭祀。
1.出自《詩·大雅·云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
2.出自《禮記·王制》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
3.出自《清史稿·禮志二》雍乾以來,凡祈禱,天神、太歲暨地祇三壇并舉。
35.
古謂殺牲盛饌。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
2.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年》司寇刑戮,君為之不舉。
3.出自《國語·楚語下》祀加于舉,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
36.
指飲食。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嗣舉奠,盥入,北面再拜稽首。
2.出自《宣和遺事》俄有人進酒食,帝不復舉。
3.出自《書影》手持大藤瓢,容酒一斛,注滿而后飲。移時,有人再進,又能再舉。
37.
指科舉考試。
1.出自《會昌解頤錄·牛生》牛生自河東赴舉。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唐貞元年間,博陵崔慎思應進士舉,京中居住。
38.
指參加科考。
1.出自《諱辯》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
2.出自《齊東野語·韓慥奇卜》﹝曾仲躬﹞能世其家,舉進士,不第。
3.出自《與陳介眉庶常書》王應麟欲舉是科,乃于制度典故考索殆遍。
39.
指科考中選。
1.出自《新唐書·張嘉貞傳》以五經舉,補平鄉尉,坐事免。
2.出自《故朝列大夫劉君墓碣銘》以詞賦為名進士,興定五年舉天下第一。
3.出自《孫宜人墓志銘》是時劉公已舉於鄉矣。
40.
明清鄉試中選者為“舉人”,因亦為“舉人”的簡稱。
1.出自《儒林外史》鄰居道:“你中了舉了,叫你家去打發報子哩。”
41.
窮盡。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2.出自《斷刑論》秋冬之有霜雪也,舉草木而殘之,草木豈有非常之罪也哉?
42.
總括;總計。
1.出自《漢書·嚴助傳》且秦舉咸陽而棄之,何但越也。
2.出自《上五事札子》今青唐洮河幅員三千余里,舉戎羌之眾二十萬。
3.出自《大同書》舉全地經緯分為百度,赤道之北五十度,赤道之南五十度。
43.
方言。妓女。
1.出自《粵游小志》俗呼妓女為老舉,即隨園以為舉舉師師之意。其實舉即妓也。
44.
樹木名。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
45.
古代重量單位名。
1.出自《小爾雅·廣衡》二十四銖曰兩,兩有半曰捷,倍捷曰舉。
46.
皆;全。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
3.出自《乞罷登萊榷鹽狀》若不配賣,即一二年間舉為糞土。
47.
通“與”。結交,結盟。
1.出自《荀子·儒效》隨其長子,事其便辟,舉其上客。
48.
通“與”。贊許;表彰。
1.出自《呂氏春秋·謹聽》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舉。
2.出自《列女傳·召南申女》君子以為得婦道之儀,故舉而揚之。
3.出自《用人材以激士風札子》欲士無浮華之習,莫若舉惇樸以鎮之。
49.
通“與”。和;及。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豈惟寡君舉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
50.
通“與”。參與,參加。
1.出自《墨子·號令》里中父老小,不舉守之事及會計者,分里以為四部。
1.省城;都市。
1.猶混合。
1.參加葬禮;會合送葬。
2.合葬。
1.見"會賬"。
1.會銜寫奏章。
1.行家對自己熟悉的事,應付裕如,不會慌亂。
幾個醫生共同診斷疑難病癥他的病明天由內科醫生~。
1.指會談納貢的事情。
2.會長。
指一段時間說~話兒ㄧ喝了~茶ㄧ來了~了,該回去了。
1.猶應當。
1.關鍵。
2.會萃,集合。
1.聚集。
1.見"諱避"。
1.隱瞞掩蓋。
1.亦作"諱辟"。
2.隱匿回避。
1.謂慎于用兵和用刑。
1.諱與惡。諱﹐先王之名﹔惡﹐忌日﹐一說國家之大兇大災。
2.嫌憎。
1.隱惡不改悔。
1.隱瞞過錯或失誤。
1.猶斂跡。謂藏身不出。
1.比喻隱瞞缺點或錯誤。疾﹐毛病﹐缺點。
忌諱毫不~ㄧ不知~。
1.謂因顧忌而不敢直言揭發。
1.忌言自己年老。
1.拒諫之門。
1.隱瞞回避。
1.避稱其名。
1.隱匿﹔藏匿。
1.謂嫌憎困厄潦倒。
1.謂因有所顧忌而不直書其事。屈﹐同"曲"。
1.謂忌諱看到母狗產仔。
1.謂忌諱看到產婦生育孩子。
1.人死亡之日﹔忌日。
1.避稱生者的名。
1.隱瞞掩飾。
1.修辭格的一種。說話時遇到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直說這種事物﹐而用其它話來回避掩蓋或裝飾美化﹐這種修辭手法叫做諱飾。
1.《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其為謹慎﹐雖他皆如是。萬石君少子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于諸子中最為簡易矣﹐然猶如此。"《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遂以"諱樹數馬"表居官為人忠誠謹慎。
1.忌言死亡。
2.避稱死者的名。
1.指死難之地。
1.謂忌言亡國。
1.死訊。
不敢或不愿說無可~。
1.回避掩飾。
1.回避隱瞞。
1.隱諱不言和阿諛諂媚。
1.避稱其字號。
2.名字。
1.經細嚼后吐出之飯。喻因襲陳言,別無新義的文字。
〈書〉鈴聲。
1.鳥和鳴。
1.唐代武官佩戴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