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同“釁”。
2.
動詞
〈書〉以香涂身。
1.
亦作“亹”。
2.
同“釁”。血祭。參見“舋鼓”。
1.出自《易林·復之革》天厭禹德,命興湯國,祆社舋鼓,以除民疾。
3.
同“釁”。涂;薰。參見“舋面”。
1.出自《國語·齊語》比至,三舋三浴之。
4.
裂縫,裂痕。參見“舋鏬”。
1.出自《新書·道術》有舋和之,有端隨之,物鞠其極,而以當施之,此虛之接物也。
2.出自《次韻和司馬學士慮囚》一遭纖微舋,鑒垢莫磨拭。
5.
仇隙;爭端。
1.出自《韓非子·五蠹》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2.出自《戰國策·韓策三》秦舉兵破邯鄲,趙必之矣。故君收韓,可以無舋。
3.出自《人物志·釋爭》且人之毀己,皆發怨憾而變生舋也。
6.
間隙,空子。
1.出自《后漢書·鄧禹傳》光武籌赤眉必破長安,欲乘舋并關中,而方自事山東,未知所寄,以禹沈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討之略。
7.
罪過;過失。
1.出自《謝永安令解禁止啟》值天光燭幽,神照廣察,澡舋從宥,與物更稟。
2.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當此之際,所謂千載一時不可逢之嘉會,而臣負罪嬰舋,自拘海島,戚戚嗟嗟,日與死迫,曾不得奏薄伎於從官之內、隸御之間。
8.
動。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奔虎攫拿以梁倚,仡奮舋而軒鬐。
1.亦作"艗艏"。
2.船頭。古時常于船頭畫鹢形,故名。亦代指船。也稱鹢首。
1.見"艗首"。
1.薏苡的子實,白色,可供食用及藥用,亦可釀酒。
①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根系強大,莖稈直立粗壯,葉披針形。中國分布較廣。種仁稱米仁”,可食用或釀酒。莖、葉可造紙。根和種仁能入藥根可清熱利尿;種仁可清熱利濕。②《后漢書·馬援傳》載東漢馬援從南方帶回一車薏苡,欲以其d035J蕩蠖為種。既死,有人上書譖之,說馬援前載皆明珠文犀◇因以薏苡之謗”、薏苡明珠”等為蒙冤遭謗之典。
1.同"薏苡之謗"。
1.同"薏苡之謗"。
1.見"薏苡之謗"。
1.《后漢書.馬援傳》"初,援在交址,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后因稱蒙冤被謗為"薏苡之謗"或"薏苡明珠"。
1.同"薏苡之謗"。
1.說夢話。
1.夢話。引申為胡說﹑無稽之談。
1.睡夢中因下意識作用而起來說話﹑活動。
1.敗壞。
1.猶損耗。
1.敗壞。
1.敗壞淆亂。
1.敗壞倫常。
1.敗壞,毀壞。
1.厭棄。
1.即辪辒。古代攻城之車。
1.幽深不明;隱蔽不露。
1.掩映。
1.安葬。
1.謂樹蔭覆蓋的土地。
1.蒙蔽失誤。
1.本謂以鳳羽為車蓋,后用為乘鳳之意。
1.指云翳。
1.草木茂盛,可為障蔽。
2.指叢生的雜草。
1.見"翳薲"。
1.猶拒諫。
1.樂府西曲歌名。
1.晦暝昏暗。
1.形容樹木濃密成蔭。
1.消逝,湮滅。
1.陰暗,昏暗。
1.猶掩面。
1.猶翳沒。
1.謂昏暗不明。
1.古代一種去邪消災的祭禱活動。
1.一種有五彩羽毛的鳥。
1.亦作"翳穢"。
2.指荊棘荒草等阻障通路之物。
1.猶隱沒,隱滅。
2.荒蕪。
1.湮滅無聞。
2.茂密貌。
1.蔽塞;遮蓋;障礙。
1.古地名。春秋晉靈輒餓于翳桑,趙盾見而賜以飲食◇輒為晉靈公甲士。會靈公欲殺盾,輒倒戈相衛,盾乃得免。事見《左傳.宣公二年》。按,翳桑,杜預注云,"桑之多蔭翳者"。王引之《經義述聞.左傳中》云,"翳桑當是地名"。今從王說◇以"翳桑"為餓餒絕糧的典故。
1.障蔽。
1.猶偷行。暗中行走。
1.隱身法。
1.形容樹蔭濃密。
1.晦暗不明貌。
2.草木茂密成蔭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