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物體各段之間相連的地方。
2.
量詞
段落。
3.
量詞
用于分段的事物或文章。
4.
名詞
節日,紀念日或慶祝的日子。
5.
名詞
事項。
6.
名詞
刪節。
7.
名詞
人和動物骨骼連接的地方。
8.
動詞
限制;儉省。
9.
名詞
古代授給使臣作為憑證的信物。
10.
量詞
航海速度單位,符號kn。1小時航行1海里的速度是1節。
11.
名詞
節操。
12.
名詞
(Jié)姓。
13.
名詞
節奏,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
1.
“卩”的今字。
2.
骨節。人身及動物骨骼聯接的部分。
1.出自《呂氏春秋·開春》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2.出自《春秋繁露·人副天數》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也。
3.
事物的一端為一節。
1.出自《淮南子·說林》見象牙乃知其大於牛,見虎尾乃知其大於貍,一節見而百節知也。
2.出自《查參擅去諸臣疏》而擅離職守一節,實臣部職掌,臣待罪銓曹,不得不言。
3.出自《野草·風箏》我們漸漸地談起兒時的舊事,我便敘述到這一節,自說少年時代的胡涂。
4.
量詞。
1.出自《紅樓夢》麝月答應去了,半日,果然拿了半節來。
2.出自《銅墻鐵壁》再走幾十步,下一節坡,就是寬敞平坦的河灘。
3.出自又如:三節火車;上午有四節課。
5.
節令;節日。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為八節;后分一年為二十四節。
1.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
2.出自《晚出西射堂》詩節往戚不淺,感來念已深。
3.出自《曲江三月三日》詩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
4.出自《贈楊靜之南歸序》故鑿一戶者,昧四方之遠;專一節者,失三時之利。
6.
時期。
1.出自《國語·越語下》天節不遠,五年復反。
2.出自《史記·外戚世家論》﹝呂后﹞及晚節色衰愛弛,而戚夫人有寵。
3.出自《世說新語·規箴》郗太尉晚節好談,既雅非所經,而甚矜之。
4.出自《書〈直隸新安張烈婦荊氏行實〉后》余前知其戾忍而非剛也,既而晚節末路,乃有不可道者。
7.
符節。古代使臣所持以作憑證。
1.出自《左傳·文公八年》司馬握節以死,故書以官。
2.出自《史記·張儀列傳》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
3.出自《曹成王碑》明年,李希烈反。遷御史大夫,授節帥江西,以討希烈。
4.出自《桃花扇·爭位》持節江皋,龍驤虎嘯。憂國事,不顧殘軀,雙鬢蒼白了。
5.出自《高漸離》俄而趙高復持節由右階上,立月臺正中。
8.
氣節;節操。
1.出自《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2.出自《韓詩外傳》今臣智不能存國,節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然見之,非國法也。
3.出自《抱樸子·名實》樂饑陋巷,以勵高尚之節;藏器全真,以待天年之盡。
4.出自《論孔戣致仕狀》戣為人守節清苦,議論平正。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借轉生之驗,以昭苦節之感者也。
9.
志節;志向。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五》以秦強折節而下與國,臣恐其害於東周。
2.出自《漢書·游俠傳·郭解》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
10.
禮節。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眾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先師先圣焉。
2.出自《周書·于翼傳》狄人雖蹲踞無節,然咸憚翼之禮法,莫敢違犯。
3.出自《與馮侍郎座主書》宏道疏節之罪,上通于天。
11.
法度;法則。
1.出自《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2.出自《答呂毉山人書》議雖未中節,其不肯阿曲以事人者,灼灼明矣!
12.
節制;管束。
1.出自《易·未濟》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2.出自《韓詩外傳》居處不理,飲食不節,勞過者,病共殺之。
3.出自《顏氏家訓·歸心》至如畋狩軍旅,燕享刑罰,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爾。
4.出自《新唐書·烏重胤傳》召至京師,改節天平軍。
13.
節約;省儉。
1.出自《管子·乘馬》知侈儉,則百用節矣。
2.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寡人節衣食之用……三十余年矣。
14.
減除。
1.出自《漢書·貨殖傳》子貸金錢千貫,節駔儈,貪賈三之,廉賈五之。
2.出自《書信集·致許廣平》夜眠甚安,酒已不喝,因赴宴時須喝,恐太多,故平時節去也。
15.
一種古樂器。用兩圓竹編成,上合下開,形似箕,可以拍之成聲以節樂。
1.出自《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節。
2.出自《宋書·樂志一》﹝秦青﹞餞之於郊,乃撫節悲歌,聲震林木,響遏行云。
3.出自《石齋黃公逸事》妓顧氏,國色也,聰慧通書史;撫節安歌,見者莫不心醉。
16.
節奏;節拍。
1.出自《楚辭·九歌·東君》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
2.出自《后漢書·東夷傳·三韓》﹝馬韓人﹞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蹋地為節。
3.出自《宣政雜錄》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而舞。
4.出自《宋艷·傅會》遂使兩女子舞,主人抵掌為節。
17.
適,適度。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世子。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十三》今君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履重不節。
3.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春秋》按,節猶適也。
18.
證驗,驗證。
1.出自《荀子·性惡》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
19.
猶等。等級;等次。
1.出自《戰國策·齊策五》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
20.
即斗拱。屋柱上端頂住橫梁的木結構。
1.出自《論語·公冶長》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
21.
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坎上。
1.出自《易·節》象曰:澤上有水,節。
22.
通“截”。高峻貌。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
2.出自《滿江紅·冷泉亭》詞直節堂堂,看夾道、冠纓拱立。
23.
姓。明有節鐸。見《正字通·竹部》。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節氏,姓纂:周禮掌節,上士。子孫以官為氏。
2.出自《正字通?竹部》節,姓。明正德中守御指揮僉事節鐸。
24.
竹節。
1.出自《呂氏春秋·古樂》﹝伶倫﹞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閑,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2.出自《詠馬鞭》龍竹養根凡幾年,工人截之為長鞭;一節一目皆天然,珠重重,星連連。
25.
泛指草木條干間堅實結節的部分。
1.出自《易·說卦》艮為山……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2.出自《金樓子·志怪》扶南國今眾香皆共一木,根是旃檀,節是沈香,花是雞舌,葉是霍香。
26.
泛指事項。
1.出自《史記·管晏列傳》﹝鮑叔﹞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2.出自《說苑·政理》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眾說,語丘所以為之者。”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27.
指刪節。
1.出自《茶香室叢鈔·經書刪節本》賈師憲有三禮,節《左傳》,節《諸史要略》,又欲節《十三經注疏》。
2.出自《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太史公自序》作“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班用史公原文作傳,乃節去“天子退”三字。
28.
國際通用的航海速度單位。一節等于1海里/小時。
觀察物體時,從物體兩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線在人眼光心處所成的夾角。物體的尺寸越小,離觀察者越遠,則視角越小。正常眼能區分物體上的兩個點的最小視角約為1分。
1.古官名。掌望氣預言災祥之事。
1.用以觀察的小孔。
1.在一定距離內眼睛辨別物體形象的能力。
1.古官名。扶持瞽師,兼掌作樂。
1.親往哭吊。
1.目光不定的樣子。
1.觀察其行為。
2.察看巡行。
1.形容帝王﹑官吏極其顧恤民眾疾苦。
1.形容帝王﹑官吏愛護百姓。
指0~10兆赫范圍內的頻率。用以生成或轉換成圖像。在電視技術中,又稱為電視信號頻率,所占頻寬為0~6兆赫。廣泛應用于電視、攝錄像、雷達、計算機監示器中。
1.猶侍寢。
1.見"視民如傷"。
1.見"視民如子"。
1.看日影以知時刻。
2.占候時日,以卜吉兇。
1.謂時間雖短,但卻感到過得很長。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2.《史記.李斯列傳》"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為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司馬貞索隱"禽鹿猶禽獸也,言禽獸但知視肉而食之。《莊子》及《蘇子》曰'人而不學,譬之視肉而食。'揚子《法言》曰'人而不學,如禽何異?'言不能游說取榮貴,即如禽獸,徒有人面而能強行耳"后因以借指禽獸。
1.語本《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后因以"視如草芥"比喻極端輕視。
1.看得如同穢土那樣下賤。比喻極端蔑視。
1.見"視若路人"。
1.見"視同兒戲"。
1.把親人或熟人看作陌路人。
1.看見了好像沒看見。形容對眼前事物漠不關心。
1.古代臣下侍奉君主或子女侍奉雙親進餐的一種禮節。語本《禮記.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
1.謂面向陽。
1.謂督率軍旅。
1.辦公;接任治事。
1.古代天子﹑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廟后,在太廟聽政,稱"視朔"。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形容不怕死三軍之士視死如歸。
1.見"視死若生"。
1.謂甘心死去。
1.見"視死如歸"。
1.把死去看做活著一樣。形容不怕死。
1.見"視死如歸"。
1.看法,輿論。
1.指視力。
看和聽。指對事物的感覺、印象和看法。也指見聞混淆視聽|務廣視聽,深防蔽塞。
1.把重大的事情看作小孩子做游戲。形容極不嚴肅,十分隨便。
1.看作兩手合抱的璧玉。比喻十分珍貴。
1.見"視若路人"。
1.先秦時秦越兩國,一在西北,一在東南,相去極遠◇因稱疏遠隔膜﹑互不相關為"視同秦越"。
1.同等看待。
眼球壁最內一層無色透明的神經組織。由感光細胞、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組成。感光細胞受到光刺激,引起視神經沖動,傳到大腦皮質相應的部位,產生視覺。
1.看到細微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勢。
1.見"視同兒戲"。
1.《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后因以"視為寇讎"比喻極端仇視。
1.語本《莊子.達生》"夫畏涂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后因以"視為畏途"謂把某一處所或事情看得危險﹑艱難。
1.看重。
1.告示的文辭。
1.看望慰問。猶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