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羇”。亦作“覉”。亦作“覊”。
2.
馬絡頭。
1.出自《莊子·馬蹄》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皂棧。
2.出自《楚辭·離騷》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3.出自《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3.
套上籠頭。
1.出自《吊屈原賦》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
4.
束縛,拘束。
1.出自《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2.出自《石闕銘》南服緩耳,西羈反舌。
3.出自《齊東野語·潘庭堅王實之》實之蒲人,登甲科,甚有文名,落魄不羈。
4.出自《紅樓夢》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亦無悲。
5.
拘系。
1.出自《漢書·終軍傳》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南羈鉤町,水劍強越。
6.
引申為拘禁。
1.出自《桂公塘》即使冒觸虜帥而被羈,甚至被殺,還不是和戰死在戰場上一樣的么?
7.
縈擾;被牽制。
1.出自《呂氏春秋·誣徒》懷於俗,羈神於世。
2.出自《皇妣昌福縣太君吳氏焚告文》鞏方羈於職事,不得躬至墓下,謹遣弟布肇奉告。
8.
引申指拖延。
1.出自《紫釵記·狂朋試喜》郡主宜效樂羊之織,助成玄豹之文,休得貪歡,有羈大事。
9.
寄居在外。亦指旅居的人。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單獻公棄親用羈。
2.出自《上董蔗林中堂書》曩者敬以官事,久羈浙江。
10.
古代女孩的發髻。
1.出自《禮記·內則》翦發為鬌,男角女羈。
11.
姓。漢有羈栩,見《姓苑》。
修訂(書籍文字、規章制度等)~計劃。
變動(文字、項目、次序等)這篇文章我只~了個別詞句ㄧ這學期的課程沒有大~。
1.遷都。
1.見"改惡為善"。
1.更改廢除。
1.更換衣服。
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改變原來的樣子,出現新的面目這一帶防風林長起來,沙漠的面貌就要大大~。
改正過失或錯誤~自新 ㄧ勇于~。
1.謂毫無保留地改正過錯。
1.改正錯誤,決心向善。語本《易.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1.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改掉原來的,換成另外的~門庭 ㄧ~生活方式 ㄧ這句話不好懂,最好~一個說法。
1.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
2.比喻另擇新主﹐另找依靠。
①改變門第出身,提高社會地位。②投靠新的主人或勢力,以圖維持、發展。
1.喻改變身份。
認識錯誤,加以改正不知~。
1.古代鉆木取火,四季換用不同木材,稱為"改火",又稱改木。亦用以比喻時節改易。
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造,使適合于新的需要(多指廠礦、建筑物等)。
舊時稱改嫁。
1.改變節操。
2.更換季節。
改變舊有情況,使有所進步~工作ㄧ操作方法有待~。
1.改變事物原來的狀態或面貌。
1.猶補救。
1.移動座位。
1.謂另行增加民眾。
1.謂枝葉凋敗。比喻人品蛻變。
①改變自己原來說話的內容或語氣他發覺自己說錯了,于是連忙~。②改變稱呼叫慣了姐姐,如今要~叫嫂子,真有點別扭。
1.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1.更改正朔。
1.見"改勵"。
1.亦作"改厲"。
2.改過自勉。
①去掉事物的個別缺點,使更適合要求~土壤 ㄧ~品種。②改善。
1.奉行改良主義的政治派別。
反對從根本上推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主張在原有社會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善的思想。
1.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變事物的內容或事情的性質。
1.改變路徑。比喻變更方針和辦法。
1.改變法規。
2.改變音律。
1.改訂盟約。
1.涂改。
2.改變;變更。
1.猶言刮目相看。
1.改換年號。
法院更改原來所做的判決。
改變預定的日期會議~舉行。
改天~登門拜訪。
1.改建。
①改變原有的顏色秋末冬初,林木~。②改變神色面不~。
改變原有情況使好一些~生活ㄧ~兩國邦交。
1.指改變鹽官吏的考核辦法。
1.改嫁。適,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