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停止。
2.
動詞
免去(官職)。
3.
動詞
完畢。
4.
名詞
(Bà)姓。
1.
停止。
1.出自《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2.出自《史記·穰侯列傳》穰侯曰:“善。”乃罷梁圍。
3.出自《節游賦》罷曲宴而旋服,遂言歸乎舊房。
4.出自《答常學士》詩罷修儒業罷修真,養拙藏愚春復春。
5.出自《沉醉東風》曲一個罷了釣竿,一個收了斤斧。
2.
完畢;已過。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2.出自《子虛賦》畋罷,子虛過詫烏有先生。
3.出自《奉漢中王手札》詩從容草奏罷,宿昔奉清樽。
4.出自《儒林外史》兩公子聽罷,大是駭然。
3.
返回。
1.出自《國語·吳語》夫吳之邊鄙,遠者罷而未至。
2.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
4.
遣走;遣散。
1.出自《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灌將軍熟視笑曰:“人謂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為乎?”乃罷魏勃。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遂不使治病,賜五十金罷之。
3.出自《論淮西事宜狀》三數月后,諸道客軍,一切可罷。
4.出自《新唐書·張說傳》故時,邊鎮兵贏六十萬,說以時平無所事,請罷二十萬還農。
5.
省減;取消。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吳起為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
2.出自《淮南子·時則》罷官之無事、器之無用者。
3.出自《水經注·汾水》又西逕魏正平郡南故東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立郡矣。
4.出自《封氏聞見記·文字》其后,諸侯不統于王,車涂異軌,文字異制。秦既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5.出自《緋衣夢》著我來悔這門親事。與你十兩銀子,一雙鞋兒,踏斷了線腳兒,便罷了這親事。
6.
免去;解除。
1.出自《晉書·魏舒傳》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罷之。
2.出自《河南府同官記》其后由工部侍郎至宰相,罷而又為。
3.出自《宋史·王安石傳》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
4.出自《留別恒徹上人》詩僧閑地僻行難到,官罷云回別可傷。
7.
猶算了。亦表示無可如何。
1.出自《竇娥冤》若不來便罷,若來呵,我自有個主意。
2.出自《貨郎旦》便是唱貨郎兒的也罷,與我喚將來。
3.出自《西游記》罷!罷!罷!也是我命里不該招徒弟,進人口。
4.出自《儒林外史》罷!罷!父親也料想不肯認我了!
8.
同“矲”。參見“罷短”。
1.出自《周禮·春官·典同》陂聲散
2.出自《經義述聞·爾雅下》罷與矲同,人短謂之矲。
1.謂祭奠死者。
1.微賤。
1.猶玄鑒。喻微妙高深的見解。
1.見"幽揵"。
1.謂遭囚禁,被脅制。
1.雅靜高潔。
2.幽雅清靜。
1.猶郁結。
1.卑微孤介的人。
1.猶幽懷。
1.囚禁。
1.指《相鶴經》。傳說為神仙的經書。
1.幽靜的景色。
1.見"幽徑"。
1.猶幽靜。
1.幽雅的勝境。
深幽靜寂幽靜的山谷|幽靜的庭院|一切是那么幽靜、恬淡而自然,像一股清冽的泉水。
1.藏于匣中之鏡。
2.喻寂靜的池塘。
1.深鎖的門戶。
2.謂墳墓。
1.猶深遠。
1.囚困。
1.亦作"魚魫"。
2.魚頭骨,魚枕骨。可制器或做窗飾,亦可飾冠。
1.亦作"魚魫冠"。
2.古時以魚枕骨為飾的冠。
1.指規模較大的魚群。
1.魚湯,以魚和水加佐料烹煮之湯菜。
1.即魚油。
1.亦作"魚擲"。
2.謂魚跳出水面。
1.食品。燒烤的整魚。
1.魚的實質,龍的外表。謂虛有其表。
1.見"魚躑"。
1.方言。水蛭的別稱。即螞蟥。
1.指書信。
1.魚苗。
1.漁船。
1.魚皮制﹑飾的甲胄。
1.人魚膏做的燭。語本《史記.秦始皇本紀》"葬始皇酈山……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2.方言。蠟燭。
1.可供捕魚的水邊。
1.獲取。
1.絲瓜的別名。
1.魚卵。
2.即魚子箋。
3.指魚子纈。
4.蠹魚卵。
5.漁人,釣魚者。
1.古代一種布目紙。產于蜀地。
1.花卉名。即真珠蘭,又名米蘭。花形似珠,色黃,又像米鐐魚子,故名。可供盆栽觀賞,又可熏制花茶和提取芳香油。
1.絹織物名。
1.指年歲較大的漁家姑娘。
1.即魚稅。
1.即魚醢。
1.魚類。
1.古代祭祀時盛魚牲的器具。
1.迎流建造的分水工程。形似魚嘴,故名。多用塊石砌筑,或用卵石堆砌。
1.俞跗﹑扁鵲兩位古代名醫的并稱。借指醫生﹑名醫。
1.古代善于辨別味道的人。
2.登山之神,長足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