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疑惑,不明白對與不對。
2.
動詞
蠱惑;使迷亂。
1.
疑惑;懷疑。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2.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3.出自《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4.出自《本朝政要策·任將》取董遵誨于仇讎,取姚內斌於俘虜,皆用之不惑。
5.出自《物妖志·獸類·狐》鄭子甚惑之,不思其他。
2.
糊涂;令人不解。
1.出自《孟子·離婁下》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
2.出自《論衡·論死》火滅而燿不照,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宜同一實。論者猶謂死(者) 有知,惑也。
3.出自《與孟尚書書》進退無所據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4.出自《王子文字解》人不修其可傳者,惟名字之務美,寧非惑歟!
3.
迷戀。
1.出自《詩·衛風·碩人序》莊公惑於嬖妾。
2.出自《新唐書·后妃傳下·武宗王賢妃》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后寖不豫。
3.出自《夷堅丁志·臨邛李生》元夕觀燈,惑一游女,隨其后不暫舍。
4.
指迷惑。
1.出自《讀晏子一》其為書,淺隘不足觀覽,后之讀書者未必為所惑。
5.
迷失。
1.出自《漢書·李廣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將軍。
2.出自《文心雕龍·詮賦》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
6.
亂;昏亂。
1.出自《孫子·謀攻》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2.出自《水經注·肥水》〔苻堅〕望山上草木,咸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
7.
佛教稱煩惱為惑。
1.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
8.
通“或”。
1.出自《墨子·明鬼下》請惑聞之見之。
1.謂治理國事。
1.古代傳說。高士許由﹐以清節聞。堯欲以天下讓﹐由以其言不善﹐乃臨河洗耳。見漢蔡邕《琴操.箕山操》﹑晉皇甫謐《高士傳》。
1.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1.同"臨河羨魚"。
1.臨死的婉辭。
1.猶言當機立斷。抓住時機﹐立刻決斷。
1.見"臨機立斷"。
1.見"臨機制變"。
1.謂掌握時機靈活地應付變化的情勢。
1.見"臨機立斷"。
1.猶言臨機應變。
1.抓住機會﹐以謀略取勝。
1.猶臨御。極﹐指最高之位﹐即帝位。
1.中國佛教禪宗南宗五家(溈仰﹑臨濟﹑曹洞﹑云門﹑法眼)之一。屬于南岳懷讓法系。經馬祖﹑百丈﹑黃蘺而至唐河北臨濟院義玄禪師﹐義玄正式創立此宗﹐故名臨濟宗。其宗風單刀直入﹐機鋒峻烈﹐使人忽然省悟﹐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賓主"﹑"四料簡"﹑"四照用"等。下傳六世﹐至北宋石霜楚園門下分為黃龍﹑楊岐二派﹐和原來的五家合稱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紀間相繼傳入日本﹐今仍流行。
1.謂身臨祭祀。
1.猶監察。
1.謂親臨檢校。
1.居上視下看見。
2.謂親臨察視。
1.親臨餞別。
1.對鏡。
①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押平聲韻。②曲牌名。南曲南呂宮、北曲仙呂宮都有。南曲較常見,字句格律與詞牌六十字體的半闋相同。用作引子。
1.對著街道;緊靠街道。
1.物理學名詞。物體由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的條件。如氣體在某一溫度時﹐加上一定的壓力就能轉化為液體﹐這種溫度和壓力即該氣體的臨界點。亦借指事情性質發生變化的關節。
物質處于臨界狀態時的壓強。即液體在臨界溫度時的飽和蒸氣壓。不同物質的臨界壓強也不同。如水的臨界壓強為2214兆帕、氦為023兆帕。
在特定的溫度和壓強條件下出現的物質的氣液兩態能平衡共存的一個邊界狀態。在這狀態下,液體和其飽和蒸氣有相同的密度,液、氣分界面消失。
1.面臨津渡。
1.靠近;接近。多指時間﹑地區。
1.對鏡。
1.面對棋局。指下棋。
1.謂親自裁決。
1.謂瞻仰遺容﹐最后告別。
2.猶臨終﹐臨死。
1.猶臨終。
1.謂將出作戰。
2.猶治軍。
1.見"臨軍對陣"。
1.指戰場上對峙交鋒。
1.俯視。
1.臨到渴時方才鑿井。比喻平時無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晩乎!"
到口渴時才去挖井。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亡羊補牢終勝于臨渴掘井。
1.猶臨終。
1.親臨視察。
1.親歷。
1.亦作"臨蒞"。亦作"臨蒞"。
2.來到﹑來臨。舊多指皇帝即位理政。
1.到最后;到末了。
1.高貌。
2.盈滿。
1.猶臨行。
1.見"臨深履薄"。
2.謂實地察核。
1.猶臨終。
2.謂(物體)將消失之時。
1.到達家門。
1.治民。
1.即將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