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疑惑,不明白對與不對。
2.
動詞
蠱惑;使迷亂。
1.
疑惑;懷疑。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2.出自《史記·伯夷列傳》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3.出自《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4.出自《本朝政要策·任將》取董遵誨于仇讎,取姚內斌於俘虜,皆用之不惑。
5.出自《物妖志·獸類·狐》鄭子甚惑之,不思其他。
2.
糊涂;令人不解。
1.出自《孟子·離婁下》鄉鄰有斗者,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
2.出自《論衡·論死》火滅而燿不照,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宜同一實。論者猶謂死(者) 有知,惑也。
3.出自《與孟尚書書》進退無所據而信奉之,亦且惑矣。
4.出自《王子文字解》人不修其可傳者,惟名字之務美,寧非惑歟!
3.
迷戀。
1.出自《詩·衛風·碩人序》莊公惑於嬖妾。
2.出自《新唐書·后妃傳下·武宗王賢妃》帝稍惑方士說,欲餌藥長年,后寖不豫。
3.出自《夷堅丁志·臨邛李生》元夕觀燈,惑一游女,隨其后不暫舍。
4.
指迷惑。
1.出自《讀晏子一》其為書,淺隘不足觀覽,后之讀書者未必為所惑。
5.
迷失。
1.出自《漢書·李廣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惑失道,后大將軍。
2.出自《文心雕龍·詮賦》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
6.
亂;昏亂。
1.出自《孫子·謀攻》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2.出自《水經注·肥水》〔苻堅〕望山上草木,咸為人狀。此即堅戰敗處,非八公之靈有助,蓋苻氏將亡之惑也。
7.
佛教稱煩惱為惑。
1.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存軀者惑,理勝則惑亡。
8.
通“或”。
1.出自《墨子·明鬼下》請惑聞之見之。
神奇的、引人入迷的力量這是一盞有魔力的神燈|他的聲音仿佛有魔力一般,她被深深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向他走去。
1.魔鬼。
2.喻邪惡勢力。
1.佛教指魔界之民眾,不入正道的鬼。
1.遭受的折磨﹑苦難。
1.魔界之女人,女鬼。
2.神女;仙女。
1.佛教指成道的障礙。
2.佛教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事。
1.猶魔掌。
1.邪說。
1.作祟的魔鬼。
2.指惡鬼作祟。
1.魔道的天界。
1.指破壞修行的兇神惡鬼。亦指自身的邪念。
2.引申指邪惡之人。
3.猶對頭﹑克星。
1.克星﹐對頭。
1.亦作"魔酡"。
2.閑混,無端消磨時光。
1.見"魔駝"。
1.魔界之王,鬼之首領。佛教用以稱欲界第六天他自在天之主波旬。
2.泛指惡鬼之王。
3.喻極兇殘的統治者。
1.魔鬼。
1.怪物,神奇之物。
1.猶妖孽。
1.邪惡之心。
1.指給人帶來磨難的人。
1.魔鬼一類的人。
1.猶魘昧。
1.妖魔的氣焰。
1.著魔中邪的樣子。
1.魔怪的影子。比喻暗中害人的東西﹑潛在的惡勢力。
又稱聒頡薄5プ右噸參錚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地下塊莖扁球形。先開花,后長葉。產于中國和越南。塊莖富含淀粉,經石灰水漂煮后可食用或釀酒,或作工業上的糊料;也可入藥,能攻毒消腫。
1.帶有妖氣的烏云。
1.喻惡勢力的控制。
1.魔鬼的棍棒。喻指邪惡勢力。
2.魔術師表演魔術時所用的棍子。
1.見"魔障"。
1.魔鬼的咒語。
1.迫,逼近。
1.猶掠奪。
1.磨擦沖蕩。
1.摩拂。語本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下靡蘭蕙,上拂羽蓋。"
1.切蹉規戒。
1.逼近敵人的營壘。亦指戰事。
1.磨之使銳利。
1.磨煉。
1.磨滅。
1.切蹉。
2.直諫;切責。
1.規勸君上。謂直言諍諫。
1.研習。
1.磨牙。
1.水漲沒過堤岸。
1.拿刀割脖子。多指自殺。
1.臉面上下不來。
2.不好意思。
3.方言。想不通。
1.擦器物用的布。
2.明宮廷內官服佩的一種。
1.怠慢;變心。
1.不顧情面,拉得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