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青蒿、茵陳蒿、艾蒿一類植物,用手揉時常有香味。有的可入藥。
2.
名詞
(Hāo)姓。
1.
蒿草。
1.出自《詩·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2.出自《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有題》詩澗蔬煮蒿芹,水果剝菱芡。
3.出自《地板》蒿可長得不低,哪一片地也能藏住人。
2.
氣蒸發貌。
1.出自《禮記·祭義》其氣發揚於上為昭明,焄蒿凄愴。
3.
憂煩;憂慮不安。參見“蒿然”。
1.出自《圣武記》當軍興之際,天子蒿然議移巡撫,移提督,屢下廷議,或可或否。
4.
通“耗”。消耗。
1.出自《國語·楚語上》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欲,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
5.
參見“蒿目”。極目遠望。
1.出自《莊子·駢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
2.出自《憶金陵》詩蒿目黃塵憂世事,追思陳跡故難忘。
3.出自《玉搔頭·分任》蒿目為時憂,年未艾霜雪盈頭。
6.
用同“薅”。
1.出自《金瓶梅詞話》﹝經濟﹞罵道:“還不與我擡了去,我把花子腿砸折了,把淫婦鬢毛都蒿浄了?!?/p>
7.
參見“蒿目”。猶言蒿目時艱。參見“蒿目時艱”。
1.出自《明史·職官志一》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間有賢輔,卒蒿目而不能救。
1.即漉酒巾。
1.濾酒。
1.濾酒的布巾。泛指葛巾。
1.謂將牛﹑羊等乳過濾煉制成食品。
1.籬笆柴。
1.象聲詞。
2.濕貌;流貌。
3.瑩潤貌。
1.猶漉巾。指葛巾。
1.使干涸竭盡。
1.流血,灑血。
1.捕魚。
1.指道教的秘文與仙人的名籍。
1.謂修練道法。
1.即圖箓﹐圖讖。預言吉兇得失的文字。
1.殺害。
1.見"戮力同心"。
1.猶殺戮。
1.受刑被辱。
2.指殺戮污辱。
1.殺戮。
1.殺身。
1.亦作"戮尸"。
2.刑罰的一種。陳尸示眾﹐以示羞辱?!蹲髠鳎骞四辍?求崔杼之尸﹐將戮之﹐不得。"
1.受戮而死。
1.刑戮和鞭笞。
1.殺身之禍。
1.殺敵之勇。
1.殺戮有罪的人。
1.即轆轤。安在井上用以汲水的起重裝置。亦指其中起旋轉作用的圓木。
1.醉魚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七.醉魚草》。
1.詈語。
1.有畫飾的殯車。
1.古代祭祀用的牲血與腸間脂肪。
1.局促;窘迫。
2.形容步子急促細碎。
1.碌碌。平庸貌。
1.象聲詞。
2.形容狹隘,局促。
1.猶轉文。說話愛用書面語和文言詞,以顯示有學問。
1.獨輪車。
①安在井上的汲水裝置夢斷轆轤金井。②指機械上的絞盤。
1.即轆轤韻。
1.劍名。劍首以玉作轆轤形為飾,故名。
1.見"轆轤劫"。
1.雜體詩名。律詩為八句五韻,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別置于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在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絕句為四句,作此體者須作四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別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則第一首首句與第四首末句相同。這幾首詩的韻節如轆轤旋轉而下,故名。宋楊萬里有《城上野步用轆轤體》詩。周瘦鵑《蘇州游蹤.雙洞江南第一奇》"這七個字(一片飛云掩洞門)倒是現成的詩句,我們四個老頭兒何不借它來合作一首轆轤體詩,倒是怪好玩的。"一說,指聯句的一格。
1.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如第二﹑第四句用甲韻,則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雙出雙入,此起彼落,有似轆轤,故名。
1.象聲詞。形容車行聲。
2.象聲詞。形容饑餓時腸中虛鳴聲。
3.轉動貌。
4.井上汲水的工具。
1.農具名。用以平場圃或碾稻麥的石磙。
1.羸病。
1.明潞簡王朱常渆的美稱。
1.明潞簡王朱常渆所制的琴。
1.春秋國名。赤狄之別種。公元前六世紀末,為晉所滅。故城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四十里。
1.嘲笑無須男子的戲語。東漢張裕為劉璋長史,其人多須,劉備嘲之為"諸毛繞涿居";劉備涿縣人,無須,裕嘲備為"潞涿君"。見《三國志.蜀志.周群傳》。按,《廣雅.釋親》"?,臀也。"涿,古音與"?"近,潞,與"露"諧音。潞涿,猶言露臀。
1.宋時樞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1.抄本﹔抄錄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