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羸病。
1.古代禮儀。口應"唯"聲,表示遵從。多用于對尊長。
1.處理政務。
2.應酬事務。
1.順應事物。
2.猶言待人接物。
1.承襲;沿襲。
1.見"應弦而倒"。
2.見"應弦"。
1.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
1.佛教語。謂佛﹑菩薩應眾生機緣而現身。
1.回聲。
2.影響。
1.對答詼諧。
1.應對認錯。
1.隨心所欲。語出《莊子.天道》"﹝輪扁﹞斫輪……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
2.符合心意,稱心。
1.歲星之別名。
1.猶顏行。指首行,前行。應,通"顏"。
1.謂隨著敵方態勢而變化。
2.謂隨著盛器等的形體。
3.佛教語。即應身。
1.應當;應該。
2.一應所需。
1.漢應玚﹑徐干的并稱。二人以詩文著名,為曹丕﹑曹植所禮遇◇亦用以泛稱有才華的賓客。
1.答應,允許。
1.順應時序。
1.接受銓選。
2.接受挑選。
1.猶答問。以問答形式述志的文體。如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漢東方朔《答客難》等。
原來的預言或估計與事后的結果相合或得到證實他的話應驗了。
1.接受邀請。
1.受征召服勞役。
1.適當,合宜。
①使用應用方法|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②具有實用價值的應用文|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同樣重要。
也稱實用美術”。指具有社會實用意義、反映生活應用目的的一種美術,較工藝美術含義更廣,但有時也用作工藝美術的同義語。
1.指駢體文。
2.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需用的文體,如公文﹑契約﹑條據等。
1.所有,一切。
2.應當具有。
1.應該有的都有。形容一切齊備。語出《宋書.江智淵傳》"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其江智淵乎!"
1.抵擋抗御。語本《管子.幼官》"莫之能應,故全勝而無害;莫之能圉,故必勝而無敵。"
1.接應援助。
1.猶言大概是。
1.謂應驗之期遙遠。
1.接受約請。
戲劇、電影導演。浙江慈溪人。30年代初在上海從事左翼戲劇電影運動,執導話劇《怒吼吧!中國》和影片《桃李劫》、《生死同心》。抗戰期間執導《八百壯士》、《塞上風云》。建國后任江南電影制片廠廠長,執導《宋士杰》、《武松》等戲曲片。
1.答應,允許。
1.順應期運;順應時勢。
1.受任邑令。
1.猶應對。
1.謂迎戰來敵。
2.接受挑戰。
1.接受召見。
1.應驗的征兆。
1.接受詔命。
2.魏晉以來稱應帝王之命而作的詩文。如三國魏曹植有《應詔》詩,唐杜審言有《望春亭侍游應詔》詩。
3.古代官名。
1.謂方是真話。
1.接受求診。
1.接受征召。
2.泛指響應某種征求。
1.應詔,應皇帝之命。
2.特指應皇帝之命寫作詩文。亦以稱其所作。南朝宋謝莊有《七夕夜詠牛女應制》詩,唐上官儀有《奉和過舊宅應制》詩。
3.應付,制服。
1.亦作"應鐘"。
2.古樂律名。十二律之一。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應之。應鐘與十月相應。
1.應允。
1.亦作"應猝"。
2.猶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