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修定寺在安陽縣城西北清涼山南麓。修定寺創建于北魏,后屢有興廢,今僅存唐建方塔。塔之四壁由模制浮雕磚鑲嵌而成,上部為垂幛瓔珞,其余部分為菱形方格,內有青龍﹑白虎﹑真人﹑武士﹑金剛﹑力士﹑寶象﹑侍女﹑胡人﹑童子﹑天馬﹑猛獅等各種圖案。制作精細,玲瓏剔透,形象生動逼真,是少見的藝術珍品。
1.回旋曲折。
2.見"繚悷"。
1.亦作"繚戾"。
2.謂憂思縈繞而郁結。
1.纏繞貌。
1.一種精致的絲織品。質地細致,文彩華麗,產于越地,唐代作為貢品。
紛亂眼花~ㄧ心緒~。也作撩亂。
1.圍墻。
1.迂回曲折。
2.婉轉含蓄。
回環旋轉白云~ㄧ炊煙~ㄧ歌聲~。
1.謂聲清而長。
1.漢代侯國名。
1.圍墻。
1.環繞。
1.我國北方的一種民俗。農歷年三十下午,到祖墳上燒紙,然后點燃谷秸,持回家中,意在引導"祖靈"回家過年。
1.燒柴祭天。
1.了解透徹。
1.謂燒柴而祭。
1.猶燔告。
1.烘烤。
1.開墾前縱火焚燒雜草。
1.謂燃炬以照之。
1.延燒著的火。
2.篝火。
1.古代祭祀儀式之一。把玉帛﹑犧牲放在柴堆上,焚燒祭天。
1.燎泡。
1.見"燎漿"。
1.火把。
1.明亮貌。
1.猶明白。
1.明顯貌。
1.夜獵。
1.亦作"燎爐"。
2.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
1.猶言火燒眉毛。比喻情況急迫。
1.燎泡。
1.見"燎若觀火"。
1.謂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1.燎祭天神的高臺。
1.明了,領悟。
1.謂燒牲玉使煙氣上騰以祭天。
1.謂燒為煙燼。
1.放火燒田。火燒原野。
1.猶燎祭。
(大火)延燒原野~烈火ㄧ星火~。
1.漢光武帝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時,曾率部自薊馳往饒陽,饑寒疲乏,及至南宮,遇大風雨,乃避之道旁空舍,馮異抱薪,鄧禹生火,劉秀自"對灶燎衣"。見《后漢書.馮異傳》◇遂以"燎灶"為帝王困難時臣子效忠之典故。
1.映照。
1.一種烹飪法。將肉類等食品放在火上燒烤。
2.烘烤。
1.通稱爆竹。古時指以火燃竹,畢剝有聲,用以驅鬼。
1.燭炬。
1.俚語。男子生殖器。
1.白銀制的酒壇。
1.古代佩刀鞘上近口處銀制的裝飾物。
1.精美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