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同“跗”。腳背。
2.
名詞
碑下的石座。
1.
同“跗”。腳背。
1.出自《北史·藝術傳下·馬嗣明》嗣明為灸兩足趺上各三七壯,便愈。
2.出自《送方希則序》余雖后進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間,交者固已多矣。
3.出自《乘輪繞鼓浪嶼》詩春風一舸繞明珠,霧作釵鬟浪作趺。
2.
碑刻等的底座。
1.出自《水經注·洹水》舊橋首夾建兩石柱,螭矩趺勒甚佳。
2.出自《過孺人挽詞》儒術登科有猶子,大書遺懿照龜趺。
3.出自《小滄浪筆談》銅碑高三寸五分,寬一寸二分,額作雙龍飾,無趺,額四字曰:“阿彌陀碑”。
3.
基址,底腳。
1.出自《廣陽雜記》前此橋,趺雙足,今日與杖謀,寒杖不能立,催我急下層層石。
2.出自《孤兒記》惟墻趺有榆一,頗高大。
4.
花萼。
1.出自《補亡詩》白華絳趺,在陵之陬。
2.出自《歸雁亭》詩翠芽紅粒迸條出,纖趺嫩萼如剪裁。
3.出自《露底一生》詩聚的沁入花須;吐的潤下花趺:就干枯,也和花同化花下土。
5.
用同“俯”。趴下;趴伏。
1.出自《匡謬正俗·趺》或問曰:“今山東俗謂伏地為趺,何也?”答曰:“趺者,俯也?!?/p>
2.出自《洪秀全演義》槍聲響處,彈子紛紛擊來,慶瑞手忙腳亂,早趺在馬下。
6.
同“跗”。腳。
1.出自《紅線傳》田親家翁止於帳內,鼓趺酣眠。
2.出自《菩薩蠻·詠足》詞偷穿宮樣穩,并立雙趺困。
3.出自《板橋雜記·麗品》顧喜,一名小喜,性情豪爽,體態豐華,趺不纖妍,人稱為顧大腳。
4.出自《亡國恨·繯杰》俺精魂難補助,只落得地下頓雙趺。
7.
同“跗”。腳印。
1.出自《宋史·張九成傳》謫居南安軍。在南安十四年,每執書就明,倚立庭磚,歲久雙趺隱然。
8.
同“跗”。雙足交疊而坐。
1.出自《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終朝危坐學僧趺,閉門不出閑履鳧。
2.出自《帝京景物略·雙林寺》寺殿所供,折法中三大士……下二,趺而坐。
1.亦作"么鳳"。
2.鳥名。又稱桐花鳳。羽毛五色,體型比燕子小。
3.借喻少女。
4.舞名。
叫喊我在門首剛一幺喝,里頭就有人出來了。
1.吆喝,呼喝。
1.《六幺》曲中的一疊,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
1.亦作"么陋"。
2.矮小丑陋。
1.細微,微小。
①微小粗陳一二,幺麼恒事,曾何足觀?②微不足道的人;小人幺麼小丑|無道之君,任用幺麼。
1.亦作"么魔"。
2.微小,細微。
3.指微不足道的人。
1.亦作"么末"。
2.細微。
1.[英unit]音譯詞。個人或個體。
1.亦作"么娘"。
2.猶小娘。
1.亦作"么裊"。
2.柔條擺動的樣子。
1.戲曲術語。北曲中連續使用同一曲牌時,后面各曲不再標出曲牌名,而寫作"幺篇"或"幺"。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楊衙內白酒勾了也,小娘子休唱前篇,只唱幺篇。"此以幺篇與前篇相對。詞之上片稱前篇,下篇稱幺篇,幺篇即后篇。一說"幺篇"為"腰篇"之省文。參閱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音律》。
1.亦作"么錢"。
2.西漢末王莽時所鑄錢名,以一錢作十錢用。
1.亦作"么孺"。
2.指年少后輩。
1.亦作"么弱"。
2.瘦小羸弱。
1.方言。對旅店﹑飯館服務人員的稱呼。
1.排行最小的叔父。
1.同"幺師"。
1.亦作"么算"。
2.細致的考慮。
1.亦作"么豚暮鷚"。
2.喻晩年所生子女。
1.亦作"么微"。
2.微小,細微。
3.指微不足道的人。
1.亦作"么弦"。
2.見"幺弦"。
1.亦作"么弦孤韻"。
2.謂小曲的音韻,與具備各種樂曲樂器的大樂相對。
1.微小。
1.亦作"幺?小丑"。
2.指微不足道的壞人。
1.指桃花。
1.夭折病死。
1.過甚其辭﹑不符合實際地稱美。
1.水滿貌。
2.象聲詞。
1.中醫病名。因口渴暴飲,以致水氣外溢于肌膚腸胃的一種疾病。
1.亦作"溢涌"。
2.洪水騰涌。
3.比喻物價等涌漲。
1.過甚。
1.謂某種思想感情﹑意向愿望由言談流露出來。
1.見"溢于言表"。
1.過甚的言辭。
1.過甚的欲望。
1.過分的贊譽。
1.猶欺詐。
1.非分的欲望。
1.增加。
1.疾痬之毒害。
2.喻禍害。
1.疾病。
2.猶憂患。
3.疵病。
1.瘟疫。喻災難。
1.憂傷﹐疾病。
1.煩熱得如患有頭痛之疾。比喻憂傷到極點。
1.謂吊死者的鬼魂。
1.蝶類的蛹。又名蜆。頭赤身黑。幼蟲常吐絲自懸,故名。見《爾雅.釋蟲》﹑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
1.謂勒人之頸而使之死。
1.漢苑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