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梵語音譯“佛陀”的省稱,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特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2.
名詞
佛教徒稱修行圓滿的人。
3.
名詞
佛教。
4.
名詞
(尊)佛像。
5.
名詞
佛號或佛經。
6.
名詞
(Fó)姓。
1.
“仏”的今字。亦作“仸”。
2.
佛教徒稱修行圓滿而成道者。
1.出自《姜子謙以試邑鐘離請益》叔笑曰:“汝既做了知縣,更望做佛耶?”
2.出自《有懷》詩生天成佛我何能?幽夢無憑恨不勝。
3.
比喻慈悲的人。
1.出自《呂氏家塾記》宋余崇守九江,秋不雨,舉家蔬食,為民禱祈而雨,遂有秋。民舉手加額,呼余為佛。
4.
佛像。
1.出自《南史·張暢傳》﹝張淹﹞逼郡吏燒臂照佛。
2.出自《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3.出自《如夢錄》鐵塔寺名佑國寺……內正殿五間,中立接引銅佛一尊。
5.
佛教;佛學。
1.出自《論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2.出自《履齋示兒編·總說·六經無真字》故佛之敢入中國者,乃在於經籍焚滅之久,禮義衰微之末,二百余年而后始至也。
3.出自《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其人用天主教,欲殺佛。
6.
佛經。
1.出自《姜子謙以試邑鐘離請益》前輩有為縣公,退以貫珠誦佛。
7.
佛陀的簡稱。本義為“覺”。佛教徒用為對其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尊稱。
1.出自《後漢紀·明帝紀下》浮屠者,佛也。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漢言覺,將悟群生也。
2.出自《魏書·釋老志》所謂佛者,本號釋迦文者,譯言能仁。
3.出自《演繁露·佛牙》予固不嘗見佛,亦不嘗見其指骨。
4.出自《兩般秋雨盦隨筆·佛誕》《春秋》:“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相傳是日為佛降生之日。
8.
泛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佛陀。
1.出自《魏書·釋老志》釋迦前有六佛,釋迦繼六佛而成道,處今賢劫。
2.出自《書影》六祖衣傳自達磨,本西方諸佛授法信器。
1.亦作"虺頹"。
2.猶虺雙。
1.盛多貌。
1.蜥蜴。
1.蜥蜴。易﹐"蜴"的古字。
1.蜥蜴。《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孔穎達疏"虺蜴之性,見人則走,民聞王政,莫不逃避,故言為虺蜴也。"朱熹集傳"虺﹑蜴,皆毒螫之蟲也……哀今之人,胡為肆毒以害人?"后用以為典。比喻肆毒害人者。
2.蜥蜴。《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孔穎達疏"虺蜴之性,見人則走,民聞王政,莫不逃避,故言為虺蜴也。"朱熹集傳"虺﹑蜴,皆毒螫之蟲也……哀今之人,胡為肆毒以害人?"后用以為典。比喻人逃避現實。
1.螫人的毒蛇和含沙射影的蜮。亦比喻陰險惡毒的害人者。
1.光彩;日光。
1.日月的暈圏。暉,通"暈"。
1.北齊宮廷女官名。
1.猶光輝。
1.明亮,光耀。
1.形容日光灼熱。
2.艷麗貌。
3.清輝貌。
4.象聲詞。
1.日影。指白天。景,陰影。
1.燦爛美麗。
1.鴆鳥的別名。
1.見"暉目"。
1.形容光輝閃耀。
1.光彩與聲望。
1.素輝。指月光。
1.螢火的別名。
1.謂光彩閃耀。
1.謂光輝閃耀。
1.即翚衣。
1.檐角朝上如鳥飛的建筑物。
1.形容亭閣等建筑物狀如鳥翼飛舉。
1.色彩鮮明的錦緞。
1.兩頭上翹,狀如鳥飛的屋脊。
1.飛散。
1.皇后服之一種,素質﹑五色﹑以翚雉為領襢。
1.泛指雉科鳥類。
2.后妃的禮服。
1.光彩。
1.光彩。
1.光耀。
1.光輝。
低壓氣體中的放電現象。在低壓氣體管的兩極間加上高電壓時,管中氣體因發生碰撞電離而導電,發出的輝光色彩決定于管中所充氣體的性質。如霓虹燈、氖管等的發光。
1.《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高亨注"天之道剛健,山之性厚實,天光山色,相映成輝,日日有新氣象。"后常指一個人在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日有長進。
1.謂聲勢顯赫。
1.光榮顯耀。
2.輝煌,光輝燦爛。
1.猶燦爛。
1.見"輝煌"。
光輝燦爛燈火~ㄧ金碧~◇戰果~ㄧ~的成績。
1.明亮貌。
1.光彩,色澤。
1.光輝燦爛。
1.照亮,光被。
1.猶光輝。
1.光彩貌。
1.光榮。
1.光輝的容儀。
1.光盛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