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四個角全是直角的四邊形或六個面全是方形的六面體。
2.
名詞
法度;準則。
3.
名詞
方向,方面。
4.
名詞
方法,法子。
5.
名詞
地方。
6.
名詞
(~兒)藥方。
7.
副詞
〈書〉正在;正當。
8.
量詞
用于方形的東西。
9.
名詞
一個數自乘的積;乘方。
10.
量詞
平方或立方的簡稱。
11.
形容詞
誠實正直;方正。
12.
名詞
(Fāng)姓。
13.
副詞
〈書〉還;尚。
14.
副詞
〈書〉方才。
1.
相并的兩船;竹木編成的筏。亦指以舟、筏渡水。
1.出自《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2.出自《詩·邶風·谷風》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3.出自《濦之水》濦之水,可以方,可以舟。
4.出自《劉子怡墓志銘》導溪之水,舟可方兮。扶其艱兇,底太康兮。
5.出自《說文·方部》方,并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
2.
并列,并排。
1.出自《儀禮·鄉射禮》不方足。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敦萬騎於中營兮,方玉車之千乘。
3.出自《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方驥齊鑣,比跡同塵。
4.出自《草木子·雜制》中原平衍,設立許多溝澮,許多阡陌,使車不得方其軌,騎不得騁其足也。
3.
等同;相當。
1.出自《周禮·考工記·梓人》梓人為侯,廣與崇方。
2.出自《后漢書·耿弇傳》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功足相方。
3.出自《雞肋編》自靈武罷兵,計費六百余億,方前世數倍矣。
4.
比擬;比喻。
1.出自《禮記·檀弓上》服勤至死,方喪三年。
2.出自《昌言·論理亂》暴風疾霆,不足以方其怒;陽春時雨,不足以喻其澤。
3.出自《抱樸子·至理》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壞則水不留矣;方之于燭,燭糜則火不居矣。
4.出自《史通·敘事》昔文章既作,比興由生,鳥獸以媲賢愚,草木以方男女。
5.
比較;對比。
1.出自《后漢書·周舉傳》陛下初立,遵修舊典,興化致政,遠近肅然。頃年以來,稍違于前,朝多寵幸,祿不序德……準今方古,誠可危懼。
2.出自《晉書·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方魏舒有余。
3.出自《水經注·河水一》《述征記》曰:盟津河津恒濁,方江為狹,方淮濟為闊。
4.出自《癸辛雜識續集·蜘蛛珠》內府一珠向以數千錠得之於海賈,方之此珠,不及其半,蓋絕代之寶也。
5.出自《郎潛紀聞》至于倭文端之守正不阿,清操絕俗;文文忠之匪躬盡瘁,馴擾強藩。方之姚宋忠唐、范韓翊宋,殆無恧色。
6.
品類;類別。
1.出自《禮記·緇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
2.出自《淮南子·精神》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
3.出自《難宅無吉兇攝生論》天地廣遠,品物多方,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眾也。
7.
方形。與“圓”相對。
1.出自《周禮·考工記·輿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
2.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3.出自《世說新語·夙惠》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p>
4.出自《余去金山五年復至》清風偶與山阿曲,明月聊隨屋角方。
8.
指大地。參見“方載”。
1.出自《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
9.
方向;方位。
1.出自《詩·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飛云龍於春路,屯虎神於秋方。
3.出自《擬古》詩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
4.出自《魏博節度使沂國公先廟碑銘》田侯作廟,相方視阯。見于蓍龜,祖考咸喜。
5.出自《水滸傳》四下里,十數處火光亙天,四方不辨。
10.
方面。
1.出自《文子·自然》能法天者,天不一時,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緒業多端,趨行多方。
2.出自《畫學秘訣》山分八面,石有三方。
3.出自《湖畔兒語》每在此時,一方引動我對于自然景物的鑒賞,一方卻激發起無限的悠渺尋思。
11.
旁邊;一側。
1.出自《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臟癥結。
12.
四周圍繞。亦指界限或界線。
1.出自《尉繚子·分塞令》中軍,左右、前后軍,皆有地分,方之以行垣,而無通其交往。
2.出自《〈新序〉目錄序》天下之士,各自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復知夫學之有統、道之有歸也。
13.
地方;地區。
1.出自《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出自《燕歌行》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3.出自《舊唐書·憲宗紀下》朝廷大體,以恤人為本。一方不稔,即宜賑救。
4.出自《哭舍弟子厚》詩遣弟遙迎汝,魂兮附櫬來……故隴荒無恙,殊方孤可哀。
14.
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加表示長度的數字或數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的意思。多用于計量土地。
1.出自《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出自《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數千里,麥不入土。
15.
上古指邦國。亦指古行政區的州。
1.出自《詩·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2.出自《后漢書·陶謙傳》﹝謙﹞為徐州牧……是時徐方百姓殷盛,谷實甚豐,流民多歸之。
3.出自《文選·曹植〈責躬詩〉》????仆夫,于彼冀方。
16.
境域;邊境。參見“方外”、“方表”。
1.出自《史記·三王世家》遠方殊俗,重譯而朝,澤及方外。
2.出自《論衡·藝增》言協和方外,可也;言萬國,增之也。
3.出自《魏書·程駿傳》今天下雖謐,方外猶虞。
4.出自《后漢書·和帝紀》文加殊俗,武暢方表,界惟人面,無思不服。
5.出自《隸釋·魏橫海將軍呂君碑》將遂播聲於方表,掃丑虜於南域,建元功於大魏。
6.出自《玉堂嘉話》覆露何止于中華,洋溢遠沾于方表。
17.
古代祭祀名。指秋祭四方之神。
1.出自《詩·小雅·甫田》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
2.出自《詩·小雅·大田》來方禋祀,以其骍黑。
18.
道理;常規。
1.出自《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2.出自《后漢書·班彪傳論》﹝彪﹞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3.出自《上封事書》伏望更發睿圖……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
4.出自《寓簡》制動也有杘,變通也無方。
5.出自《陸操新義序》其臨敵也,攻守沖御,變化無方。
19.
方法;方略。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必大克之。
2.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孫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遜曰:“未可?!薄胺铰源笫?,備果奔潰?;负笠娺d曰:“前實怨不見救,定至今日,乃知調度自有方耳?!?/p>
3.出自《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精治人之術,蘊致君之方。
4.出自《北上日記·一月十八日》南京政府尚議論紛紛,迄無應付之方。
20.
方正;剛直。
1.出自《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
2.出自《至言》使皆務其方,以高其節,則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以稱大禮。
3.出自《歐陽生哀辭》﹝詹﹞氣醇以方,容貌嶷然。
4.出自《耿楚倥先生傳》長者性方行獨,身世孤單,生平不愛見俗人。
5.出自《王仲章碣》唯義是從,溫而能方。
21.
辨別。參見“方物”。
1.出自《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
2.出自《明史·馮恩傳》若??,則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3.出自《廣陽雜記》﹝岷江﹞受彭蠡之流,阻以小姑之險,汞洞震動,不可方物。
4.出自《禮記·內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
22.
據有。
1.出自《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23.
系縛。
1.出自《孫子·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24.
古代指醫卜星相等方術。
1.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2.出自《陳馭虛墓志銘》少好方,無所不通。
25.
方子;方劑。藥方。
1.出自《莊子·逍遙游》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客聞之,請買其方以百金。
2.出自《村居書事》詩酒戶知貧焚舊券,醫翁憐病獻新方。
3.出自《清明時節》有幾張嘴……還介紹了幾個專治跌打損傷的靈方。
26.
古代書寫文字用的木版。
1.出自《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2.出自《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寫取龜策卜事,編於下方。
3.出自《學林·方書》《史記·龜策傳》褚先生曰:“寫取龜策卜事,編于下方?!庇衷唬骸爸斶B其事于左方?!狈泊搜浴胺健?,皆謂書其事于木方也……蓋簡、策、觚皆以竹為之;方、牘、札、槧、板皆以木為之。
4.出自《隨園隨筆·尺牘》《獨斷》又曰: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簡,簡不容,書之方,方不容,書之冊。
27.
古謂掘土成坑為方。參見“方中”。
1.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廟京都
28.
古人灼龜取兆,方為兆名之一。參見“方兆”。
1.出自《六經論·易》卜者聽乎天……龜漫而無理者也,灼荊而鉆之,方功義功,惟其所為,而人何預焉。
29.
違背;違拗。參見“方命”。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稱》疑則相傷,雜則相方。
2.出自《玉搔頭·抗節》你道是君王命,誰人敢方?掩??著紅顏命,誰人敢當?
3.出自《原名》是施自方其命,豈不悖哉?
30.
數學上一個數自乘若干次的運算方法。
1.出自《夢溪筆談·技藝》古法,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謂六冪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則得之。
2.出自又如:2的3次方是8。
31.
量詞。用于體積和面積。體積一方因計量物不同而不同:砂土一般以方一丈、厚一尺為一方,石頭則以長、寬、高各一尺為一方。面積除田畝外,其他面積一方指一丈見方。公制指平方米或立方米。
1.出自《水云集·水云》除三月時育秧,此外長年都浸在一片淺水里,另外幾方小田種上慈菇蓮藕的,也常是一片水。
32.
量詞。古代田地的面積單位。有不同的定制。如宋熙寧五年,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清代札薩克圖一畝則二百八十八弓,十畝為晌,四十五晌為方。參閱《文獻通考·田賦四》、《清史稿·食貨志一·田制》。
33.
介詞。當,在。
1.出自《素問·瘧論》方其盛時必毀。
2.出自《老學庵筆記》方是時,士大夫失職如此,安得不兆亂乎?
34.
通“謗”。譏評。參見“方人”。
1.出自《論語·憲問》子貢方人。
35.
周代北方地名。在今陜西、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
1.出自《詩·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36.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方氏,周大夫方叔之后,以字為氏。《風俗通》云:“方雷氏之后?!?/p>
37.
引申指一并;一齊。
1.出自《墨子·備城門》甲兵方起於天下,大攻小,強執弱。
2.出自《漢書·敘傳下》文武方作,是庸四克。
38.
謂偏離中心。
1.出自《儀禮·大射儀》大射正立于公后,以矢行告于公,下曰留,上曰揚,左右曰方。
2.出自《蛾術編·說通二·方》射者發矢,必以中的為善……惟學亦然。今之學者皆方也。求其能不至、過去者且少焉,況能中的者乎?
39.
方子;方劑。指處方,開方子。
1.出自《論衡·定賢》譬猶醫之治病也,有方,篤劇猶治;無方,毚微不愈。
2.出自《潛夫論·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脈之虛實,氣之所結,然后為之方。
40.
方子;方劑。飲食、釀造等業上的配方標準。
1.出自《南齊書·虞悰傳》悰善為滋味……上就悰求諸飲食方,悰秘不肯出。
2.出自《設酒寄獨孤少府》詩自看和釀一依方,綠著松花色較黃。
41.
量詞。用于方形的物體。
1.出自《十六國春秋·前趙·劉聰》左右取得,開有一方白玉。
2.出自《西游記》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就如拾著一方金玉一般。
3.出自《儒林外史》﹝郭鐵筆﹞拿出一個錦盒子,里面藏著兩方圖書。
4.出自《春》她摸出一方手帕來揩眼睛。
42.
副詞。方始;方才。
1.出自《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起行。
2.出自《初至臨?!吩?/span>數日方離雪,今朝又出山。
3.出自《寶劍歌》死生一事付鴻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4.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到六歲時,我的弟弟方兩歲,兩人同時出了疹子。
5.出自《次硤石》詩數日方離雪,今朝又出山。
43.
副詞。將,將要。表未來。
1.出自《詩·秦風·小戎》方何為期,胡然我思之?
2.出自《漢紀·高祖紀》信方斬,嘆曰:“悔不用蒯通之言,為女子所執”。
3.出自《哀江南賦》小人則將及水火,君子則方成猿鶴。
4.出自《送秘上人游京》詩共君方異路,山伴與誰同。
44.
副詞。表示某種狀態正在持續或某種動作正在進行。猶正。
1.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國家方危,諸侯方貳,將以襲敵,不亦難乎?
2.出自《史記·陳涉世家》燕人曰:“趙方西憂秦,南憂楚,其力不能禁我?!?/p>
3.出自《與鄂州柳中丞書》愚初聞時,方食,不覺棄匕箸起立。
4.出自《秋聲賦》歐陽子方夜讀書,聞聲有自西方來者,悚然而聽之。
5.出自《紅樓夢》﹝士隱﹞方欲進來時,只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
45.
副詞。僅僅;僅只。
1.出自《韓非子·說疑》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
2.出自《朱子語類》所謂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
46.
副詞。卻,反而。表示語氣轉折。
1.出自《周書·文帝紀上》﹝高歡﹞以奸志未從,恐先泄漏,乃密白朝廷,使殺高乾,方哭對其弟,稱天子橫戮。
2.出自《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第二札子》萬一激怒西人,致生邊患,兵連禍結……豈不危哉!而執政方以為西人微弱,不敢復動,數遣來使,誠心內附,置之度外,不以為虞。
1.指南朝陳后主。
1.即陳媽媽。
1.東漢陳重和雷義的并稱。
1.東漢陳重與雷義同郡為友﹐俱學《魯詩》﹑《顏氏春秋》﹐推重相讓﹐親密無間。鄉里為之語曰﹕"膠漆自謂堅﹐不知雷與陳。"見《后漢書.獨行傳.陳重》﹑《雷義》◇因以"陳雷膠漆"為友情篤厚之典故。
電影、戲劇導演,理論家。上海市人。畢業于上海大夏大學。1932年加入左翼劇聯。1940年從影,先后任中國電影制片廠、中央電影攝影場編導委員,昆侖影業公司藝委會主任。建國后曾任天馬電影制片廠廠長、中國影協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影片有《遙遠的愛》、《麗人行》、《人民的巨掌》等。
1.貢獻﹑施展才力。
2.借指所任職位。
1.指在所任職位上能恪盡職守。
1.指為官任職。
1.木柴塊,樹根疙瘩。
1.謂容顏相貌。
1.指人或其他動物的骨相特佂。
2.書畫的筆力和法則。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創立畫有"六法"之說﹐其二為"骨法用筆"。引申指詩文的風骨和筆法。
1.佛的遺骨。亦借指仙佛的身體。
1.用動物的骨頭磨成的粉,含磷和鈣,可做飼料和肥料。做肥料用的也叫骨肥。
①長骨的中央部分,兩端跟骨骺相連,里面是空腔。(圖見〖骨頭〗)②比喻在總體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分子丨~企業丨業務~。
1.骨骼。指軀體。
1.人或動物的骨頭架子。亦指人的體格;身材。
2.比喻詩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體。
3.骨氣;品格。
4.氣質;儀態。
人或動物體內或體表堅硬的組織。分兩種,人和高等動物的骨骼在體內,由許多塊骨頭組成,叫內骨骼;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體外的硬殼以及某些脊椎動物(如魚、龜等)體表的鱗、甲等叫外骨骼。通常說的骨骼指內骨骼。
1.肌肉的一種,由許多細長的肌纖維組成,肌纖維上橫列著許多明暗相間的條紋。這種肌肉的兩端附著在骨骼上,它的活動可以由人的意志來控制。也叫橫紋肌或隨意肌。
1.剛直。
2.形容筆力剛勁。
〈書〉①魚骨頭~在喉。②耿直~之氣丨~之臣。
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說出來,非常難受~,不吐不快。
1.指形體。
長骨兩端的部分。也叫骺。(圖見〖骨頭〗)。
1.人或動物體內纖維組織或軟骨組織逐漸變成骨頭,謂之骨化。
1.謂人的性情氣質受感染而變化,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
1.謂死亡。
①人焚化后骨骼燒成的灰。②動物骨頭燒成的灰,成分以磷酸鈣為主,是制磷和過磷酸鈣的原料,又可直接用做肥料。
1.獸骨制的簪子。
1.即甲骨文。
骨頭架子,比喻在物體內部支撐的架子這種豬的~大,而且瘦肉率很高丨工地上聳立著房屋的~。
用動物的骨頭熬成的膠狀物質,可以做黏合劑。
骨頭的關節。
1.猶言節骨眼。比喻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時機或環節。
1.病名。由結核桿菌侵入骨組織引起,癥狀是局部疼痛﹑肌肉收縮﹑機能障礙﹑局部變形,并有不同程度的消瘦﹑貧血﹑盜汗﹑發熱等。中醫叫骨癆。
1.骨節脫位。形容奔走之苦。
1.筋骨。
1.謂內心極度驚駭。
醫院中儲存供移植用的骨頭的設備。
1.象聲詞。
1.中醫指骨結核。
1.鱷魚的別名。
1.猶骨氣。
1.骨架凸現貌。形容十分消瘦。
雄健的筆力這副對聯寫得很有~,功夫很深。
1.形容人消瘦到極點。
2.比喻山石嶙峋。
3.比喻字體的筆姿瘦硬挺拔。
1.見"骨利干"。
2.神話傳說中地名。
1.古部族名。在瀚海(今貝加爾湖)北,有二俟斤治之。產良馬和百合草。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遣使來獻馬,唐以其地為玄闕州。龍朔中(公元661-663年)改名余吾州,隸瀚海都督府。
1.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分為粗骨料和細骨料兩種。粗骨料是碎石或礫石,構成混凝土的骨架。細骨料是沙子,填充粗骨料之間的空隙。
1.形容眼睛靈活轉動的樣子。
1.見"骨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