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七里香社区在线看,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4949澳门今晚开奖结果

刷刷題

【旌】的拼音、怎么讀

旌

拼音: jīng

繁體:旌

筆畫:11

部首:方

五筆:yttg

結構:左右

五行:金

基本釋義

1.

名詞

古代的一種旗幟,用牦牛尾和五色羽毛來裝飾旗桿頂端,后又指普通旗子。

2.

動詞

〈書〉表揚。

詳細釋義

1.

亦作“旍”。

2.

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飾竿頭的旗子。

1.出自《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為旞,析羽為旌。

2.出自《楚辭·遠游》擥彗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

3.出自《說文·偃部》旌,游車載旌,析羽注旄首也。

3.

泛稱旗幟。

1.出自《儀禮·鄉射禮》旌各以其物。

2.出自《楚辭·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

3.出自《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或揚旌求士,或設簴待賢。

4.出自《祭郴州李使君文》見明旌之低昂,尚遲疑於別袖。

5.出自《東園叢說·三禮說·喪制》蓋以旌招魂而欲其復……其旌今世俗謂之兆,揭於竿,及置於坐者是也。

4.

表識;表明。

1.出自《國語·周語上》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猶恐具有墜失也,故為車服、旗章以旌之。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建象魏之兩觀,旌六典之舊章。

3.出自《浯溪銘》溪古地荒,蕪沒已久,命曰浯溪,旌吾獨有。人誰知之,銘在溪口。

4.出自《游祁陽浯溪記》字從吾者,旌獨有也。

5.

識別。參見“旌別”。

1.出自《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側聆故老言,遂得旌賢愚。

6.

表彰。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與屈,則可以威民而懼戎,且旌君伐。

2.出自《表論田疇功》疇文武有效,節義可嘉,誠應寵賞,以旌其美。

3.出自《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詩錫瑞來豐歲,旌賢入貢辰。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不惟氈殺之條,原情可免;又且矢志之事,孝行可旌。

5.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后外舅周簶馬公見此詩,遂割腴田三百畝為節婦立祠,且為請旌。

7.

古代使者所持的節。參見“旌節”。

1.出自《周禮·地官·掌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

2.出自《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車,掌行人之旌節。

3.出自《水滸傳》眼望旌節至,專等好消息。

4.出自《送毛主席飛重慶》詩和平、民主、團結,三者都不能一缺——這就是人民付托給毛主席的旌節。

5.出自《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詩旌節羅廣庭,戈鋌凜秋霜。

6.出自《舊唐書·崔寧傳》先時,張獻誠與旰戰,獻誠屢敗,旌節皆為旰所奪。

7.出自《愧郯錄·旌節》旌節之制,命大將帥及遣使於四方,則請而假之。旌以專賞,節以專殺……唐天寶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行即建節,府樹六纛。

8.出自《奉待嚴大夫》詩常怪偏裨終日待,不知旌節隔年回。

9.出自《廣卓異記·出入六十年富貴》十擁旌節,兩登相位,三掌邦計,再領鹽鐵。

10.出自《嘯亭續錄·明相國》公于乾隆丙子、丁丑間即從征西域,久擁旌節。

8.

發揮。參見“旌智”。

1.出自《中論·藝紀》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

9.

通“精”。參見“旌密”。精密。

1.出自《隸釋·漢濟陰太守修堯廟碑》師工旌密,有斑道之巧。

相同筆畫的字

相同部首的字

相同讀音的字

組詞

宣烈

1.南朝宋舞名。


宣令

1.傳達帝王的命令。


宣流

1.宣揚。

2.流布;流傳。

3.泄放水流。


宣漏

1.泄露。


宣露

1.泄露;透露。

2.顯露;外露。


宣爐

1.見"宣德爐"。


宣麻

1.唐宋拜相命將,用白麻紙寫詔書公布于朝,稱為"宣麻"◇遂以為詔拜將相之稱。《新唐書.百官志一》"開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


宣美

1.謂宣揚教化,使風俗淳美。


宣名

1.高聲報出姓名。


宣明

1.公開表明,毫無隱瞞。

2.顯明,毫無遮蔽。

3.謂使顯明。

4.宣揚,顯揚。

5.宮殿名。西漢時宣明殿在長安未央宮東,見《三輔黃圖》卷三。東漢時洛陽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宣明王

1.宋代對陶唐氏之火正閼伯的封號。傳說其為高辛氏子,居商丘,奉祀大火之星,后世祭大火,因以其為配。


宣命

1.傳達皇帝的詔命。

2.皇帝的詔命。

3.宣揚威命。


宣募

1.公開招募。


宣尼

1.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后因稱孔子為宣尼。見《漢書.平帝紀》。


宣排

1.數說責備。


宣牌

1.宋代,諸王﹑節度﹑觀察使﹑州府﹑軍﹑監﹑縣印,皆有銅牌,謂之"宣牌"。由朝廷授給,以證明官職身份。元代略同。

2.即檄牌。宋代用于速遞文書,以為憑證。


宣盤

1.明代宣德間官窯所產瓷盤。


宣平

1.見"宣平門"。


宣平門

1.漢代長安城東出北頭第一門名宣平門,也叫東都門或都門,省稱宣平。


宣氣

1.謂發散陽氣,以生萬物。

2.宣泄滯氣。


宣洽

1.普遍沾溉。

2.普遍和協。


宣情

1.發抒情感。


宣請

1.下詔召請。


宣曲

1.見"宣曲宮"。


宣曲宮

1.漢宮名。亦省稱"宣曲"。


宣取

1.皇帝下旨索取某物。

2.猶宣召。


宣勸

1.敦促勸勉。

2.指皇帝賜酒勸飲。


宣散

1.寬舒而松弛。


宣赦

1.宣布赦書。


宣省

1.遍察;巡視。


宣圣

1.漢平帝元始元年謚孔子為褒成宣公。此后歷代王朝皆尊孔子為圣人,詩文中多稱為"宣圣"。


宣使

1.宣撫使的省稱。唐玄宗時始置。派朝臣巡視災害地區,亦稱宣慰安撫使。

2.宮中專司宣召的內監。


宣示

1.顯示;展示。

2.宣布;公布。

3.宣揚。

4.曉諭;揭明。


宣視

1.同"宣示"。

2.視,通"示"。


宣室

1.古代宮殿名。殷代宮名。

2.古代宮殿名。指漢代未央宮中之宣室殿。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宣授

1.宣布和授予。

2.指用皇帝制書的形式委命官職。

3.傳授。


宣疏

1.誦讀祝禱文。


宣述

1.表述;描敘。

2.猶宣講。


宣說

1.猶宣講。


宣索

1.皇帝下旨,向有司索取錢財用物。

2.猶索取。

3.猶宣喚。


宣鎖

1.宋制,凡擬草除授宰執及重要事項的制詔,由天子當晩宣召當直翰林學士官面諭,歸院后,令內侍鎖學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當日晨交中書授舍人宣讀后,方可開院∠稱"宣鎖"。見《宋史.職官志二》。


宣壇

1.做道場用的誦經臺。


宣陶

1.抒發陶寫。


宣騰

1.宣示傳達。

2.北方方言。猶膨脹。


宣帖

1.又稱宣札。宋代頒給軍校的委任狀,持此可依照恩例升補官職。


宣通

1.明白通達。

2.謂廣泛傳播。

3.疏通;暢通。


宣統帝

即溥儀”(591頁)。


宣頭

1.晩唐樞密使自禁中受詔,出付中書省,稱為"宣"。至五代后唐時,不由中書省,直接發至樞密院者亦稱為"宣",小事則發"頭子",又稱"宣頭"。見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一》。南唐李中《碧云集》中有《己未歲冬捧宣頭離下蔡》﹑《捧宣頭許歸侍養》等詩題。


宣吐

1.宣讀,當眾朗讀。


宣腿

1.云南省宣威縣出產的火腿。也叫宣威腿或云腿。

刷刷題
公司地址: 北京市昌平區龍域北街10號院1號樓C座5層A區0038(集群注冊)
? 2019 shuashuati.com 京ICP備20000060號-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0703

聲明: 本網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絡或網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移除相關內容 刷刷題對內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喜德县| 麻栗坡县| 镇远县| 雅安市| 浦江县| 沙河市| 商水县| 黑水县| 抚顺县| 长宁区| 景德镇市| 隆回县| 罗平县| 青海省| 响水县| 芦溪县| 昌邑市| 聊城市| 沙洋县| 西平县| 霍林郭勒市| 瓦房店市| 孙吴县| 和顺县| 客服| 荃湾区| 台中县| 东海县| 闵行区| 墨竹工卡县| 龙胜| 巫溪县| 沈丘县| 榆树市| 元阳县| 佛冈县| 永福县| 九江县| 扎囊县| 河南省| 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