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翻轉,顛倒。
2.
形容詞
(對立面)轉換;翻過來。
3.
動詞
回;還。
4.
動詞
反抗;反對。
5.
動詞
背叛。
6.
動詞
類推。
7.
副詞
反而;相反地。
8.
名詞
用兩個漢字拼出另一個音,叫“反切”,表示兩字相切時稱“反”,用在兩字后。
9.
古同“返”。
1.
亦作“仮”。
2.
覆,翻轉。
1.出自《詩·周南·關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3.
相反。與“正”相對。
1.出自《韓非子·六反》害者,利之反也……亂者,治之反也。
2.出自《仇池筆記·徐仲車二反》徐積字仲車,古之獨行,於陵仲子不能過。然其詩文則怪而放,如玉川子,此一反也。
3.出自《而已集·小雜感》自稱盜賊的無須防,得其反倒是好人。
4.
與之相反;違背。
1.出自《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出自《國語·周語下》言爽,日反其信。
5.
還歸,回。后多作“返”。
1.出自《書·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2.出自《過秦論中》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
3.出自《后赤壁賦》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4.出自《鄭堂札記》心摹手追,流蕩忘反,適成一代之風氣。
6.
往返。
1.出自《國語·越語下》﹝越﹞遂興師伐吳,至於五湖,吳人聞之,出而挑戰,一日五反,王弗忍,欲許之。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后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3.出自《夷堅甲志·義鶻》鶻少選飛起,已復下,如是數反,蛇裂為三四,鶻亦不食而去。
7.
重復。
1.出自《贈蘇趙叟兄弟》詩攜文數過我,每讀必三反。
8.
回報;復命。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司馬子反﹞揖而去之,反于莊王。
9.
類推。
1.出自《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0.
反對。
1.出自《莊子·寓言》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
2.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昔天以越賜吳,吳不肯受,是天所反。
3.出自《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延安整風的時候,集中反了教條主義,附帶反了經驗主義,二者都是主觀主義。
11.
反叛;造反。
1.出自《墨子·號令》諸吏卒民,有謀殺傷其將長者,與謀反同罪。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蜀侯輝,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
3.出自《答元侍御書》前歲辱書,論甄逢父濟識安祿山必反,即詐為喑,棄去。
4.出自《李家莊的變遷》白狗站起來喊道:“讓我提個意見,我覺著留下他,他也起不了什么反!”
12.
反省。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紂居於宣室而不反其過。
13.
報復。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14.
毀壞,推倒。
1.出自《商君書·賞刑》﹝晉﹞舉兵伐曹、五鹿,及反鄭之埤。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南圍鄭,反之陴。
15.
反切。漢字的一種傳統的注音方法。”詳“反切”。
1.出自《顏氏家訓·音辭》《蒼頡訓詁》反“稗”為“逋賣”,反“娃”為“於乖”。
16.
副詞。反而。
1.出自《詩·邶風·谷風》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
2.出自《五盤》詩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魚。
3.出自《紅樓夢》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
4.出自《林家鋪子》林小姐卻反不哭了,瞪著一對淚眼,呆呆地出神。
17.
指反革命。
1.出自《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我們的方針是:“有反必肅,有錯必糾。”
1.古代一種細布。
1.猶升遐。
1.提高賦稅的等級標準。
1.謂古代元帥或主帥進入中軍帳聽取軍情,發號施令◇多比喻升到主導地位。
1.升旗。
1.升登;攀登。
2.升遷;提升。
1.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禮記.禮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鄭玄注"升,上也。中,猶成也。謂巡守至于方獄,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后以"升中"指祭天。
1.上飛。猶騰達。
1.量糧食的器具,容量為一升。
又稱舉阻比”、空氣動力效率”。飛機飛行中,在同一迎角的升力與阻力的比值。其值隨迎角的變化而變化,此值愈大愈好,低速和亞聲速飛機可達17~18,跨聲速飛機可達10~12,馬赫數為2的超聲速飛機約為4~8。
1.見"升座"。
1.謂帝王登基。
1.亦作"升坐"。
2.登上座位。
1.同"生魄"。
1.生出光明。《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陸德明釋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也。'"唐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題新詩.忘筌亭》"只開新戶牖,不改舊風煙。虛室閑生白,高情淡入玄。"一說,謂產生純潔的道心。
1.機械地搬用別人的經驗﹑方法等。
1.佛教謂來生受報應。三種因果報應之一。
1.為活人立的碑。
1.生命的根本。
1.謂萌生貪鄙之心。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1.有效的紙幣。
1.生僻,生澀。
1.發生變化或變故。
2.作亂,反叛。
1.謂生生別離。
1.難以再見的離別。
1.生力軍。
2.番兵。
1.同"生各支"。
1.同"生各支"。
1.同"生各支"。
1.猶稟賦。
1.發生疾病。
1.活活把皮剝掉。
2.生吞活剝。謂剽竊。
1.未經漂煮的絲織物。
1.生取,活捉。
1.活捉。
1.猶言生不逢時。
1.見"生不逢時"。
1.謂生得不是時候。常作時運不濟之嘆。語出《詩.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1.猶活生生。
1.化育人才。
2.猶天才;英才。
1.養植竹木。亦用以比喻培植人材。
2.新采伐的材木。
3.指資質。
1.增加財富;發財。
2.舊時指商店等所用的家具雜物。
1.鮮菜;青菜。亦特指不烹煮而生吃的蔬菜。常用有萵苣﹑芹菜﹑香菜等。
1.虎口。喻危境。因避諱而改。
2.獸形香爐出煙之口。
1.哺乳動物的通稱。
1.獸形的香爐。
1.野獸的眼睛。
2.茶的一種名品。
1.謂野獸陷于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
1.獸變馴良。
1.《周禮》官名。掌管有關狩獵和供獻獸物的官。